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机制。
2.科学思维: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理解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氧气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以及其在光合作用中的角色。此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如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观察和实验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观察和记录,有的学生则更喜欢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会在理解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机制上遇到困难,例如,如何准确把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过程。此外,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如气体的收集和测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理解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的意义,也是学生可能面临的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
-实施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光合作用中氧气的释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光合作用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抽象概念。
-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对光合作用机制的理解。
-结合实物模型和图表,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相关的生物结构和化学反应,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开始上课时,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叶绿体的作用。接着,我会提出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植物是如何为我们提供氧气的?”这样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导入新课——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光合作用的概述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然后,我会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反应式以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具体部位——叶绿体。接下来,我会解释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并强调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发生在光反应阶段。在此过程中,我会使用实物模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变化。
随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改善生活。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
3.巩固练习(10分钟)
为了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我会提供几个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互相检查答案。我会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反馈,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以及二氧化碳和氧气在其中的角色。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绿色植物的保护,因为它们是地球氧气的主要来源。
5.作业布置(5分钟)
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包括阅读教材中关于光合作用的详细内容,以及完成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思考题。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种植绿色植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过程,以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介绍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如范·海尔蒙特(JanIngenhousz)的实验,以及光合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历程。
-光合作用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探讨光合作用在碳循环和氧气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光合作用的应用:介绍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能源转换(如生物燃料)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光合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包括人工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效率提升等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光合作用的科普书籍,如《光合作用的秘密》、《绿色能源:光合作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