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之“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之“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通过对比古今词义,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古汉语的兴趣,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古今词义,提高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古今词义对比,增强词汇理解与运用。
2.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理解语言发展的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
3.发展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词义演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古汉语的语法、句式有所了解。但针对古今词义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可能对词汇的具体演变过程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古今词义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语言文字具有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部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较为吃力,需要通过直观、具体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此外,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偏好理论讲解,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实践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古今词义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1)难以区分古今词义的具体差异;(2)对词汇演变的历史背景不熟悉;(3)对词义变化的逻辑推理能力不足。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应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在线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古汉语词汇数据库、古今词义演变案例库。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图片辅助、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阅读文言文时,是否遇到过一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情况?”
展示一些古代文献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对比的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今词义的差异。
简短介绍“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过程:
讲解“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定义,强调其对于理解古汉语的重要性。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语境、词性、词义演变等角度来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今词义对比案例进行分析,如“妻子”、“丈夫”等词汇的变化。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词义演变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理解古文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这些知识。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古今词义对比的案例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案例中词义的古今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案例的背景、词义的古今差异、原因分析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的方法、案例分析等。
强调“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文言文,找出其中的古今词义对比,尝试分析其演变过程,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古代文献选读:推荐《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古代词汇的原始用法和演变过程。
-词汇演变词典:介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帮助学生查阅和比较古今词义。
-历史文化知识:推荐《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