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文件大小:16.4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3.48千字
文档摘要

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为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设计思路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古文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自信。

2.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感受古文的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评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他人观点,提升合作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学习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理解能力。他们已接触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古文作品,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有一定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文学习有一定兴趣,但兴趣点可能因个人喜好而异。他们具备较强的语言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感。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可能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部分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不够深入;二是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三是难以将古文与现代文进行有效转换。此外,学生可能对古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缺乏了解,这也可能影响他们对文本的解读。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加强词汇积累,并结合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录音设备、互动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在线学习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古文朗读音频、文言文语法解析视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电子文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朗读比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与朱元思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书信吗?在古代,书信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展示一些古代书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书信的历史魅力。

简短介绍《与朱元思书》的作者王羲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与朱元思书》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与朱元思书》的基本概念、文学价值和写作手法。

过程:

讲解《与朱元思书》的背景,包括王羲之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介绍《与朱元思书》的文学价值,如其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与朱元思书》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3.《与朱元思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与朱元思书》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分析《与朱元思书》中的经典段落,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等,讲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思考《与朱元思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它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与朱元思书》在当代文学教育和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与朱元思书》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不同观点,如《与朱元思书》的文学价值、教育意义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与朱元思书》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讨论的问题、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与朱元思书》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与朱元思书》的背景、文学价值、写作手法等。

强调《与朱元思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对后世的影响,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古文。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与朱元思书》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兰亭序》:王羲之的另一篇著名书法作品,可以与《与朱元思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代表作,可以让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隐逸文化,以及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水经注》:郦道元的地理著作,其中涉及许多山水描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与朱元思书》中的自然景观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