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七章第一节 力 教案.docx
文件大小:38.97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3.32千字
文档摘要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正确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2.教学难点

-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正确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图片:展示运动员踢球、起重机吊起货物、人推车等图片。

2.引导思考: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特点?

3.学生回答:物体对物体有作用。

4.教师总结:对,在这些现象中,都存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力。引出课题--力。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10分钟)

-实验演示:

-用手推桌子,桌子会运动;停止用力,桌子就会停下来。

-用手拉弹簧,弹簧会伸长。

-引导分析:

-手推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加了力,使桌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手拉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了力,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总结归纳: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现象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起重机吊起货物。

-磁铁吸引铁钉。

-答案:

-起重机吊起货物,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货物。

-磁铁吸引铁钉,施力物体是磁铁,受力物体是铁钉。

2.力的单位(5分钟)

-介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举例说明: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让学生感受1N的力:用弹簧测力计吊起一个约100g的钩码,让学生感受1N的力有多大。

3.弹簧测力计(15分钟)

-展示实物:展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讲解构造: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指针、刻度盘、挂钩等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

-演示实验: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不同质量的钩码,观察弹簧的伸长情况。

-引导分析: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总结原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使用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师总结使用方法: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如果不在,要调零。

-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学生再次进行测量,规范操作。

4.力的三要素(10分钟)

-实验演示:

-用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