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教案.docx
文件大小:41.41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5.24千字
文档摘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包括战役的时间、地点、主要指挥者、战役结果等。

-理解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以及渡江战役的直接作用。

-能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史料等方式,掌握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三大战役示意图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渡江战役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体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热爱人民的情感。

-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不怕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

-渡江战役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探讨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三大战役的作战区域、进军路线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和发展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渡江战役的影响等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问题探究法: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为什么三大战役能够取得胜利?渡江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反映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视频片段,如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场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解放战争后期的激烈战斗场景。那么,这场伟大的解放战争即将迎来怎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看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取得最终胜利的。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三大战役的背景(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初期的形势,提问: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兵力、装备等方面占有优势,为什么到了后期,形势发生了逆转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到280万人,而且在装备和战斗力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相反,国民党军队的兵力下降到365万人,士气低落,战斗力削弱。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之中。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决定发起战略大决战,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辽沈战役(8分钟)

-展示辽沈战役示意图,介绍辽沈战役的时间(1948年9月-11月)、地点(东北地区)、主要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讲解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首先集中兵力攻打锦州,切断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锦州是东北的咽喉要道,打下锦州就等于关上了东北的大门。

-讲述辽沈战役的经过: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克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随后,长春的国民党军队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降。接着,解放军主力迅速向沈阳、营口方向挺进,解放了东北全境。

-提问:辽沈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东北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总后方,为后续的战役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持。

3.淮海战役(8分钟)

-展示淮海战役示意图,介绍淮海战役的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地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主要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