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高一年级2017年5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理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包括33道小题,共100分,考试时90分钟.
2.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3.做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选涂答案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计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那么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C。《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D。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2.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有上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各类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其中有一种设备被作为镇馆之宝,
3。《朱子大全》云:“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发展是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5。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先进
B。古罗马人青睐中国丝织品
C.丝绸经丝绸之路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丝织技术精湛
6.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D。促进了农村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7。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8。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人市井队伍中.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
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9.“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解释“重农抑商”,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时代的必然选择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
10.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
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1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