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名称
DNA的结构
知识点来源
?学科:高中生物?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
?所属章节: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
设计思路
问题引导
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在“问中思、做中答”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本节内容。针对每个知识点,将设置对应的问题启发学生听课并思考。
教具辅助
为了使得学生对核苷酸的结构认识具体化,故关于核酸组成,将以彩色图片模拟4种核苷酸,并且通过拼接,从而对核酸的结构形成初步的结构观。系统地介绍了脱氧核苷酸、碱基、碱基互补配对、磷酸二酯键和氢键、反向平行、平面结构等知识点。最后借助扭扭棒,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期望以结构为导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认识DNA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阐述DNA的结构特点,构建学科素养之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升学科素养之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DNA的结构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1.知识点一:DAN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大家都知道DNA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但该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第一个问题: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呢?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叫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的碱基。通常,我们用圆形代指磷酸,五边形代指脱氧核糖,方形代指碱基。构成DNA的碱基一共有4种,分别读作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故脱氧核苷酸也一共有4种。
2.知识点二:一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DNA通常是由两条链构成的,每条链都包含成千上百个脱氧核苷酸,那么一条链上的这些脱氧核苷酸是如何相连的呢?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两个脱氧核苷酸的链接。每个脱氧核糖都含有5个碳原子,分别命名为1号碳、2号碳、3号碳、4号碳、5号碳;1号碳、2号碳、3号碳、4号碳、5号碳。在链接的过程中,一个核苷酸的3号碳提供一个氢原子,另一个核苷酸的5号碳上的磷酸则提供一个氢氧,即形成一分子的水,同时在3号碳与磷酸之间重新形成一个酯键,连同之前的一个酯键,一共有两个酯键,而且位于两个核苷酸的3号碳与5号碳之间,因此,我们把这两个酯键称作3撇5撇--磷酸二酯键。
DNA的每条链之间的脱氧核苷酸正是通过该3,5--磷酸二酯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3.知识点三:两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相连接
那么DNA的两条链之间的脱氧核苷酸是如何相连的?
通过拼接,我们发现,一条链上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相匹配,G与C相匹配。
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在配对的同时形成了氢键,其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
DNA的两条链正是通过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相连接,其中一条链最上面是5号碳,最下面是3号碳,即从上往下是5至3;而另一条链的最上面是3号碳,最下面是5号碳,即从下往上是5至3。这就构成了DNA的平面结构,即两条链之间反向平行。
4.知识点四: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最后,让我们动起手来,尝试制作DNA的立体结构模型---即双螺旋。
首先,取两根等长的扭扭棒,左边粉色的代表链1,右边紫色的代表链2。
然后,把两根扭扭棒平行缠绕在粗些的笔壳上,像这样...
最后,轻轻取出,轻轻一拉,像这样...
DNA双螺旋就制作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