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听读朗诵等活动,学生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理解诗歌层次,从形象、情感等角度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
2.通过图示鉴赏、反复品读等活动,学生感受诗歌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别于传统诗词的“新”特点。
3.通过比较阅读、自我诵读等活动,学生感悟郭沫若新诗的抒情特色和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这一类”新诗的共性。
4.通过知人论世、拓展阅读等活动,学生领悟诗歌蕴含的青春精神并探寻这一“火山爆发式”抒情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图示鉴赏以及反复诵读等活动,学生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并且感受诗歌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别于传统诗词的“新”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知人论世、自我诵读等活动,学生感悟郭沫若新诗的抒情特色和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这一类”新诗的共性并探寻这一“火山爆发式”抒情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情境任务:
学校红帆文学社团要编辑一本《新诗读本》,准备从《红烛》《再别康桥》等30余首新诗中挑选15首汇编成册。
请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新诗进行研读,确定其是否可以入册,并将理由撰写成文。
学生活动:学生现场在平板上投票本诗是否可以入册,并各自阐述理由,完成对诗歌初次感知的交流。
任务一:借助“思维导图”,在听读中感知诗歌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思维导图对诗歌脉络进行梳理。思维导图,建议从人物、意象、事件、情感等角度入手绘制,力求具有完整性、层次性、简洁性。
学生活动1:学生听读诗词配乐朗读,在感受诗词氛围的过程中修改自我绘制的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2:学生小组交流优化自我的思维导图,全班展示部分学生优秀作品,师生共同从思维导图绘制的完整性、层次性和简洁性三个维度做出评价。
部分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我们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完整性、层次性以及简洁性上完成得都很不错,
下次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抓住形象、情感、结构甚至意象、技巧、字词等来剖析诗歌脉络,这样解读更聚焦,更有深度。
任务二:借助“鉴赏图示”,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特色
学生基于诗歌的内容理解,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研讨诗歌的韵味和表达特色,根据诗歌鉴赏的图示,在意象、手法、格律和语言中任选角度,在诗歌品读中研读诗歌特点。
部分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在当时冲破了种种传统意义上的束缚,发出了刚健的时代之声,它的价值不在精致、典雅的意义上,而在奔放、浪漫的范围内;不在优美、婉转的维度中,而在纯真、自然和崇高的表达上。
任务三:借助“比较阅读”,在诵读中感悟诗词风格
请自由诵读郭沫若的另一篇诗歌《天狗》,并从情感和风格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诵读诗词,并结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畅谈对《天狗》的理解。
(答案预设:情感奔放激烈、浪漫风格显著、凸显青春状态)
学生活动2: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探寻这一诗歌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师小结:郭沫若自己在《我的作诗的经过》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它将诗人的自我之情感与时代之情感交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伟气势和力量,而其中具有的强大感染力与生命力,也深深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温儒敏先生曾说过:“这首诗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对于特定时代审美形式的理解。”
课后作业:
1.请根据课堂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新诗的研读,将你的推荐入册的理由撰写成文。
2.课后推荐阅读《凤凰涅槃》《炉中煤》《我是偶像崇拜者》《梅花树下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