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读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意蕴;
2.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改写,体悟诗人的青春成长;
3.审美鉴赏与创造:优化习作,提升诗歌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意象、用词、分行等角度欣赏诗歌,发现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
教学难点:
运用本课所学修改、完善诗歌,提升诗歌表达的效果及美感。
教学过程
课前任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形象。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同学们写一首现代诗,塑造一位新时代“我”的青春形象。
写作提示:
1.为“我”选择一个身份,并设置活动的场景;
2.你会用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结合时代特征,把我们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首青春小诗。
任务情境
青春是诗的季节,充满着生生不息的力量。郭沫若在五四浪潮中高歌猛进,赞美破旧立新的伟力;闻一多对话红烛,表达了献身祖国的赤子情怀;毛泽东独立寒秋,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他们的诗歌,无不展现了激扬的青春,都是对青春的动人吟唱。假设我们将与本单元的诗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同学们,你们将如何吟唱自己的青春呢?
课前大家根据写作提示,初步创作了一首青春小诗。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对比法学习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从意象、用词、分行等角度鉴赏诗歌,发现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并学会运用本课所学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诗歌,提升诗歌表达的效果及美感。
任务一:品读意象,感受青春力量
(出示AI创作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是借助人工智能创作的。尽管它采用了与昌耀诗中相同的意象,但由于修饰这些意象的形容词、动词、副词等有所差异,所传达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活动1:请自由诵读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圈画出主要意象,并抓住修饰词分析各意象的特点。
这首诗塑造了“雪峰、太阳、山海、石砾、深渊、雄鹰、雪豹、蜘蛛”等众多审美意象。标题中的“峨日朵雪峰”是祁连山脉中的一座无名山。“雪峰之侧”是指半山腰。
开头一句中的“我”是一个攀登者,也是本诗的抒情主体。“此刻”“仅”说明这个高度是“我”竭尽全力达到的,“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我小心地探出前额”,“小心地”写出“我”谨小慎微、如临深渊的心理。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理呢?我们来看“我”所处的环境:“太阳”“山海”等意象构成了雄浑、壮美的落日图景。其中,“彷徨许久的太阳”这一意象融入了“我”的主观感受,“我”不想看到太阳跃入山海,但山海的引力太大,最终太阳还是决然跃入山海,带来一片黑暗。“石砾”“深渊”等意象进一步加强了凝重、危险的特点。
在这危险的环境中,“我”的指关节像铆钉一样锋利而坚硬,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攀爬雪峰的过程是艰苦卓绝的,诗人借此展现了强劲的生命力量。
在这一时刻,“我”渴望与“雄鹰”“雪豹”这样的强者分享征服的快慰。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渺小千万倍的可怜的蜘蛛都能到达这个高度,人有什么理由沾沾自喜呢?诗人感受到大自然面前众生平等,也感受到谦卑生命强大的力量。
学习太阳、山海石砾、
太阳、山海
石砾、深渊
我
雄鹰、雪豹
蜘蛛
上与下的对比
大与小的对比
响与默的对比
[示意图示例]
[阐释意象间的关系]
①太阳和石砾都在向下坠落,与我、蜘蛛的向上攀登形成上与下的对比,揭示出个体对困境的顽强超越。
②石砾滑坡的嚣鸣与我、蜘蛛的默享形成响与默的对比,告诉我们征服高度靠的不是喧嚣,而是冷静与理智。
③雪豹、雄鹰与蜘蛛形成大与小的对比,突出谦卑却强劲的生命力。
诗人运用多重意象的对比,揭示出强弱大小都是相对的,也展现出在孤绝环境中坚韧而崇高的生命之美。
学习活动3:诗中的这些意象还会随着读者身份处境或是解读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蕴。请选择一种意象,联系现实生活,试着从“解读角度”和“身份处境”两个维度探究意象的丰富内涵,完成下列表格。
解读角度
身份处境
意象的丰富内涵
以“雪峰之侧”为例,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象征人们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和达到的事业高度。从心理角度看,诗中“我”在“雪峰之侧”的见闻和感悟,象征了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心理认知高度;而之所以能对自我有清醒的认知,是因为此时“我”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超越,上升到某种哲学高度,明白了强弱大小都是相对的,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
基于以上所学,请将诗歌“良好意象”的标准记录在收获卡上。
示例:
“青春之诗”创作评价表
维度
评价指标
自评
★★★★★
组内互评
★★★★★
意象
能运用恰当的修饰词突出意象
意象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能产生丰富的象征意蕴
任务二:比较改写,体悟青春成长
除了关注文本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