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0/NUMPAGES18
专题03因果、主旨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
识
识·题型解读命题特点+技巧解读+真题示例
明·模板构建答题模板/技巧点拨+典型解读
模板01因果类历史选择题
模板02主旨类历史选择题
用·真题演练真题示例+思路点拨/模板运用+规范答题+变式演练
练·模板运用最新模拟、预测考向
题型特点
1.考查方向
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的理解判断和认知能力。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因果类试题能够识别和理解不同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主旨类历史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材料或历史人物的主要意图、主观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的理解与判断。
2.题干与选项的逻辑关系
题干往往会给出一个历史事件的相关材料或现象作为结果
备选项则会列出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各种主观意图或原因。
判断关系:判断是因果关系还是结果目的关系
选项特点
原因目的可能会细化,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目的”、“主观意图”、“意在”等原因目的可能会细化,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目的”、“主观意图”、“意在”等
主旨类选择题选项一般是对题干材料的深刻理解
常见设问/关键词
“原因是……”“根本原因……”“目的……”“旨在……”“意在……”“为了……”等
真题示例
(2024·山东东营中考)1929-1933年经济大崩溃
(2024·广东中考)巩固西北边疆
(2024日照中考)巩固新生政权
(2024·南通中考)加强中央集权
(2024·广安中考)北京人生活状况
命题预测
区分不同的因果关系:根本原因往往是生产力与经济方面、直接原因是直接、表面的因素。
考察历史人物的主观意图:题目可能会问某个历史人物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某个政策出台的背后动机是什么。这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本身,还要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多样化的情境设置:可能涉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不同的历史主题
审|题|技|巧
审题四步法:辨析题型——审题干(答题方向)——审题肢(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第一步:审设问词,辨析题型,明确题型特点
根据设问词辨析试题类型。设问的标志用语有“原因是”、“旨在”、“意在”
第二步:审题干,定答题方向
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范围和方向
第三步:审题肢(四个选项),排除干扰
排除错项和无关项,选项一般是原因或目的类表述
第四步: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得出答案
理解设问词含义,分析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关系,得出答案。
模板01因果类历史选择题
【思路引领】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特点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题型特点】给出一段文字、图片或表格,要求分析其发生的不同层次的原因
【解题技巧】
(1)比较选项关系
从比较四个选项的关系上判定;原则上是看哪个选项能够导致或决定其它三个选项,那么它就是根本原因。在以上四个选项中,C导致并决定A和D两项,而B项是客观条件可以排除,所以C为根本原因。
(2)运用基本理论
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3)明确选择题基本构成
【题型示例】
柏林墙的出现,使德国柏林成为“一堆、两城、两国”,柏林人民进入了“大墙时代”。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冷战 B.欧洲的联合 C.东欧剧变 D.新兴国家发展
【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柏林墙的修筑
主要原因:美素冷战
唯物史观:根据结果分析原因
模板02主旨类历史选择题
【思路引领】
在高考新课标下,主旨类选择题的史料来源广泛,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诗歌、小说、剧本、铭文碑刻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这些材料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或事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察其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能力。每个材料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主题,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出题干材料或历史行为者的主观意图或真实动机。
【题型特点】给出一段文字、图片或表格,要求透过现象分析其真实意图及目的
【解题思路】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图
【题型示例】
情境一:材料主旨类
主旨类历史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对题干历史材料主要意图、主要含义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