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广东省高三语文一模“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4篇考场标杆作文.docx
文件大小:20.5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5.39千字
文档摘要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一、概念阐释

1、关于“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概念,根据陈会昌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中解释,“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即认识,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狭义的认知指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解释。”综合材料语境,这里的认知是广义上的意思。

2、关于“真知”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真知”的解释是:“正确的认识”;对“正确”的解释是:“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据此综合起来,我们对“真知”可以解释为:关于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标准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

1、“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

这句话是材料的总起句(材料中如果把这里的逗号改为句号,更明确一些),提出一个总判断: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具有总括性,为后面苏轼的实践考察与现代社会的网络认知的并列呈现提供一个前提。

2、“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这句话以教材篇目《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亲临绝壁之下的观察与探索,得出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为例,隐含一种直接认知方式:亲身实践、实地考察。表明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实践考察在认知中的重要性,

3、“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

这句话关联当下现实情境,引出了另一种认知方式,即通过网络学习、信息整合知识把握等活动的间接性认知方式,与苏轼的实践形成对比,体现认知方式的时代变迁,但也隐含对网络认知局限性的暗示(如信息碎片化、真实性存疑等)。

4、“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这是材料的核心问句,“这些”指代前文两种认知方式,转折词“然而”引发深层思辨,暗示作为一种结果的“认知”与“真知”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5、“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写作时要有立场这是明确提出的写作指令(虽然这里的立场性并不是很突出),意识,观点要依据立场来得出。

6、整体把握。材料通过两种认知方式的对比(直接与间接、实践考察和网络获取),引出对“认知就等同于真知”的理性追问,写作时需以这一追问为中心,可在作出有效回应后进一步探讨获得真知的方式。

三、立场和观点

主要有以下四种立场和观点:

1、实践认知立场,网络的认知未必等同于真知,采用苏轼的直接认知方式(实践)可以获得真知。

2、网络认知立场,实践的认知未必等同于真知,利用丰富网络资源这种间接的方式也可以获得真知。

3、两者兼顾立场,单一采用实践认知或网络认知未必等同于真知,直接和间接两种认知方式结合起来可以获得真知。

4、综合立场,采用实践认知和网络认知未必等同于真知,需要综合利用实践的验证、信息的整合、理性的思辨、超越表面认知的深度思考等其它认知方式可以获得真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思辨性题目中,以上立场和观点虽然表述是“未必等同于其实也暗含了“等同于真知”观点,也就是说,考生如果依据某一立场认为“等同于真知”,言之成理也是可以的。

其它立场与观点,言之成理皆可。但不能不回应材料中的问题,不管什么立场和观点,都要对“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这一核心问句有回应,不能全篇自始至终只谈一种认知方式。

【考场范文】

认知与真知之壑

一考生(考场得分58分)

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躬身实践的认知方法到如今AI时代下利用网络的搜索方法,人们似乎可以通过多样认知方法去触摸真知。但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我认为这些认知不完全等同于真知。

不可否认,运用各种认知方式可以有效增进我们对某类事物的理解,从而获得部分真知。正如苏轼至绝壁下听钟鸣而触模石钟山命名的真知,网络搜索手指一点也可以汲取到部分真知。然而,现代实证表明石钟山的命名或许如李渤所言,“网络助手”也可能是“网络智障”,我们的认知受复杂因素的影响,使这些认知不完全等同于真知。

受到人类主观因素和认知水平,以及客观事物复杂性的影响,这些单一片面的认知并不等同于真知。我们承认可知论的美好,但并不意味着承认实践与客观无法统一的认知是真知,也不意味着承认“一次性速成”的认知是真知。从古时“天圆地方”的认知到如今“地球是一个长得有点遗憾的水果”的真知;从“海相成油学说”的认知到“陆海双相皆可成油”的真知,人类一直在探索认知转化为真知的进程,也诠释了这些认知并不等同于真知的真相。

更进一步言,真知是与时俱进的,一时的认知或许符合当下的真知,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真知。尼采高呼“有的人死后才出生”,在当时唯恐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