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春天的足迹”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主题
寻找春天的足迹
二、研究性学习背景
春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它象征着新生、希望与活力,每年春天的到来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悦之情。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虽然能感受到春天的大致氛围,却忽略了春天丰富多样的细节变化,对春天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了解也并不深入。为了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特开展此次寻找春天的足迹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研究性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春天动植物的变化特点,包括植物的发芽、开花、生长,动物的苏醒、繁殖等现象。
-了解春天气候变化的规律,如气温、降水、日照时长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掌握一些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方法,学会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整理和呈现研究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支持与帮助,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内容与任务
1.植物的春天
-观察校园及周边公园、小区内不同植物在春天的生长变化情况,如柳树、桃树、小草等,记录它们发芽、展叶、开花的时间和形态特征。
-探究植物在春天生长变化与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的关系,分析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2.动物的春天
-寻找春天里苏醒的动物,观察它们的活动习性、觅食方式、繁殖行为等,例如鸟类的筑巢、昆虫的羽化等。
-了解春天动物迁徙的现象,调查本地常见的迁徙动物种类、迁徙路线及原因。
3.春天的气候
-收集当地春天(3-5月)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趋势,总结春天的气候特点。
-探讨春天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4.春天的文化
-查阅资料,了解古今中外与春天有关的诗词、歌曲、绘画、民俗等文化形式,感受春天在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研究不同地区在春天的传统节日及庆祝方式,体会春天文化的地域特色。
五、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选题与分组(第1周)
-教师介绍春天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春天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子课题,如校园植物的春天小区里的昆虫世界春天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等。
-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分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行性。
2.第二阶段:制定计划(第2周)
-各小组围绕所选课题,共同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分工、时间安排、预期成果等。
-教师对各小组的研究计划进行指导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完善计划,确保研究活动有序进行。
3.第三阶段:资料收集与整理(第3-4周)
-实地观察:各小组按照计划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植物时,要详细记录植物的名称、生长阶段、形态变化等;观察动物时,注意动物的行为表现、活动场所等。观察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调查访问:学生可以采访学校的生物老师、园艺工人,或者向当地的农民、居民了解有关春天动植物和气候的情况,获取更多的一手资料。
-查阅资料: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阅与春天相关的科学知识、文化资料等,拓宽研究视野。
-小组讨论与整理:各小组定期召开讨论会议,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分析和整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做准备。
4.第四阶段:深入探究与数据分析(第5-6周)
-植物研究小组:根据观察和查阅的资料,分析植物在春天生长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通过实验或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例如,可以设置不同光照条件的实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