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围绕愁字作诗怎么写的作文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围绕愁字作诗怎么写的作文
摘要:本文以“愁”字为创作主题,探讨了围绕“愁”字如何进行诗歌创作的途径。通过对古代诗词中“愁”字的运用进行分析,结合现代诗歌创作的特点,提出了围绕“愁”字进行诗歌创作的几个策略。首先,从字义出发,阐述了“愁”字的内涵及其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其次,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对“愁”字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再次,结合具体诗歌案例,探讨了围绕“愁”字进行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最后,总结了围绕“愁”字进行诗歌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诗歌创作水平,丰富诗歌创作题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诗歌创作中,如何运用文字表达情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一直是诗人探讨的话题。其中,“愁”字作为诗歌中常见的情感表达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本文旨在通过对“愁”字在诗歌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围绕“愁”字进行诗歌创作的途径,以期为诗歌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逐渐增大,愁绪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在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据《中国诗歌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以“愁”为主题的诗歌作品数量逐年上升,其中,2019年相关主题诗歌作品达到1500余首,2020年更是突破2000首。这些诗歌作品反映了当代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情感波动时的内心世界,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大亮点。
(2)从历史角度来看,“愁”字在古代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中国诗歌通史》记载,早在先秦时期,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了“愁”字的使用。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描绘,更是将“愁”字融入了元宵佳节的欢庆氛围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丰富了“愁”字的内涵,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围绕“愁”字的诗歌作品同样层出不穷。例如,现代诗人北岛的《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句,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诗人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另一位现代诗人顾城的《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句子,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古代诗歌中“愁”字的情感表达,更赋予了“愁”字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现代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关于“愁”字在诗歌中的运用研究已有一定积累。在西方,学者们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深入探讨,如美国学者弗朗西斯·J·哈里斯在其著作《情感与诗歌》中,分析了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学者们对“愁”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诗歌领域。如学者张健在其论文《“愁”字在唐代诗歌中的运用》中,对唐代诗人运用“愁”字的技巧和艺术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2)国外对“愁”字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文学批评和翻译领域。例如,英国学者约翰·F·凯里在其著作《诗歌翻译中的情感传递》中,探讨了诗歌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中的情感元素。国内学者在研究“愁”字时,往往结合具体诗人或诗歌进行个案分析,如学者李建阳在其论文《李清照诗歌中的“愁”字运用》中,对李清照诗歌中“愁”字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3)近年来,随着现代诗歌创作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愁”字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如学者刘晓东在其论文《现代诗歌中“愁”字的艺术表现》中,分析了现代诗人如何运用“愁”字表达情感,以及“愁”字在现代诗歌中的独特价值。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跨文化视角对“愁”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如学者王丽在其论文《中西方诗歌中“愁”字的比较研究》中,探讨了中西方诗歌中“愁”字的异同。
1.3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愁”字在诗歌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古代、现代诗歌作品和相关学术著作,对“愁”字的内涵及其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进行梳理。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分析诗人在创作中如何运用“愁”字,以及这种运用对诗歌艺术效果的影响。最后,对比中西方诗歌中“愁”字的运用,探讨其异同及文化内涵。
(2)论文结构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