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歌声嘹亮——子程序设计和机器人发音》说课稿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清华大学版2012九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息技术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2.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子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3.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利用编程工具进行机器人发音设计。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探索编程的多样性和创意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子程序的概念和作用:学生需要理解子程序的定义,掌握其如何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②机器人发音的程序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编写简单的子程序来实现机器人发音的功能,包括声音的播放和节奏的控制。
2.教学难点
①子程序嵌套的使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嵌套子程序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②机器人发音效果调试:学生在调试发音效果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音调、音量不合适,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③程序错误诊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识别和诊断程序中的错误,包括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这需要一定的编程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编程软件:例如Scratch、PythonIDLE等。
-机器人平台:如Arduino、Robotix等。
-音频播放设备:电脑内置扬声器或外部音箱。
2.课程平台
-教学平台:如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系统或在线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
-教学课件:包括PPT、PDF等格式的教学资料。
-程序代码示例:提供可编辑的子程序代码示例。
-教学视频:相关的教学视频或教程。
4.教学手段
-讲授法:讲解子程序和机器人发音的基本原理。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来练习子程序设计和发音效果调试。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编程中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有趣的机器人表演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是如何发声的,激发学生对编程和机器人发音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中学习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如变量、循环等,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介绍子程序的概念,讲解子程序的定义、作用和特点。
-详细讲解如何创建和使用子程序,包括子程序的声明、定义和调用。
-介绍机器人发音的基本原理,讲解如何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的发音。
-举例说明:
-通过具体的子程序示例,展示子程序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
-展示机器人发音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编写程序实现发音效果。
-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子程序应用于实际编程问题中。
-学生尝试编写简单的子程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编写简单的子程序,实现特定功能。
-学生尝试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的发音,调整音调、音量等参数。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师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编程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子程序和机器人发音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编程领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编写一个包含至少三个子程序的程序,实现一个简单的游戏。
-尝试编写一个程序,使机器人模仿不同的人说话,如老师、同学等。
-收集和整理关于机器人发音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和掌握子程序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够理解子程序的定义、作用和特点,能够在编程中正确使用子程序,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编程技能提升:通过编写和调试子程序,学生的编程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他们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机器人发音设计能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机器人的发音功能,这包括对音调、音量、节奏等参数的控制,体现了学生在编程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4.信息意识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加深,能够意识到编程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