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务人员疲劳风险管理制度使用手册
?一、制度目的
本制度旨在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乘务人员疲劳风险,确保飞行安全和服务质量,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航空公司的正常运营秩序。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在职乘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乘务长、乘务员等执行航班任务的相关人员。
三、疲劳风险相关定义
1.疲劳: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将其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作业强度,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错误增加、警觉性降低等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反应的状态。
2.疲劳风险:由于乘务人员疲劳状态而可能引发的对飞行安全和服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3.累积疲劳:长期连续工作、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导致的疲劳在体内不断积累的状态。
四、疲劳风险识别
1.航班任务因素
-飞行时长:较长的飞行时间易导致乘务人员疲劳。例如,超过8小时的跨洋航班、连续多段短途密集航班等。
-航班频次:频繁执行航班任务,休息时间不足,会使疲劳逐渐累积。如在旺季每天执行多个航班。
-航班时刻:夜间航班、早班航班等特殊时刻,打乱正常生物钟,增加疲劳风险。
2.工作负荷因素
-客舱服务工作量:航班旅客人数多、服务需求复杂时,乘务人员需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易产生疲劳。
-应急情况处理:应对机上突发医疗、安全等紧急情况会消耗大量精力,加重疲劳程度。
3.生活方式因素
-作息不规律:日常生活中昼夜颠倒、睡眠不足、过度娱乐等不良作息习惯,影响乘务人员在航班任务中的疲劳恢复。
-个人压力: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引发疲劳。
五、疲劳风险评估
1.评估方法
-自我评估:乘务人员每次飞行前后通过填写疲劳自评问卷,对自身疲劳状况进行主观评估,包括身体疲劳感、精神状态等方面。
-数据分析:人力资源部门收集乘务人员的航班任务数据,如飞行时长、航班频次、休息时间等,利用疲劳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评估疲劳风险等级。
2.评估等级划分
-低风险:疲劳风险较低,乘务人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飞行安全和服务质量影响较小。
-中等风险:存在一定疲劳风险,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关注。
-高风险:疲劳风险较高,乘务人员可能出现明显的疲劳症状,如过度困倦、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和服务质量,必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六、疲劳风险控制措施
1.优化航班任务安排
-合理规划飞行时长:根据乘务人员的身体承受能力,避免安排过长时间的连续飞行任务,原则上单个航班飞行时长不超过10小时。
-均衡航班频次:科学调配航班任务,避免乘务人员在短时间内执行过多航班,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调整航班时刻:尽量减少夜间、早班等不利于生物钟的航班安排,如确有必要,给予乘务人员充分的休息调整时间。
2.减轻工作负荷
-合理配备客舱人员:根据航班旅客人数和服务需求,合理安排乘务人员数量,避免过度劳累。
-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客舱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时间消耗。
-加强应急培训:定期组织乘务人员进行应急情况处理培训,提高应对能力,降低应急事件对疲劳的额外影响。
3.改善生活方式
-建立健康作息制度:要求乘务人员在非飞行期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如7-8小时。
-提供健康指导:通过内部培训、宣传资料等方式,向乘务人员传授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乘务人员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疲劳监测与干预
-加强自我监测:乘务人员在飞行过程中如发现自身出现疲劳症状,应及时向乘务长报告,并采取适当的缓解措施,如短暂休息、活动身体等。
-实施现场干预:乘务长在航班执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乘务人员的状态,发现疲劳风险时,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如安排休息、轮换工作岗位等。
-后续跟踪评估:对于疲劳风险较高的乘务人员,在航班结束后进行跟踪评估,了解其疲劳恢复情况,必要时安排进一步的休息或调整工作任务。
七、疲劳风险管理流程
1.信息收集
-人力资源部门定期收集乘务人员的航班任务信息、疲劳自评问卷结果等相关数据。
-各部门及时反馈在工作中发现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