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0.73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3.74千字
文档摘要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理解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独特思考。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象征手法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写作技巧。

-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学会从关键词句、写作手法等角度解读散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发学生对自我生命历程和生存状态的思考,培养珍惜过去、珍视现在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体会平凡事物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和情感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内涵,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细腻的描写、独特的象征等。

2.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对生命消逝、时光流逝的深层思考,以及对精神家园失落的无奈与惆怅。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启示,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和坚守生命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当我们回首往事,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人、事、物,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像一个个证据,证明着我们曾经真实地活过。今天,我们将走进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同探寻作者心中那些关于今生今世的珍贵证据。

展示一些具有年代感的老照片或旧物件,如发黄的照片、老式的信件、古老的农具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引发学生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乡土作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本文创作于1998年,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乡村逐渐被遗忘和改变。刘亮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故乡生活的回忆与反思,表达了对乡村文明消逝的忧虑以及对生命证据缺失的感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文章围绕今生今世的证据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开篇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生活的眷恋,接着回忆了故乡的一些具体事物,如草、土墙、房子等,它们都是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回忆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较为平静和温馨,但随着对时光流逝和故乡变迁的思考,作者的情感逐渐变得复杂,既有对过去生活消逝的无奈和惆怅,又有对生命证据缺失的焦虑和不安。

(四)文本研读,深入探究(20分钟)

1.分析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证据,如草、土墙、房子、炉灶、烟囱、光线、声音、脚印、气味等,思考这些证据对于作者的意义。

-小组讨论:这些证据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吗?它们还承载着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些证据不仅是作者过去生活的物质见证,更是他情感的寄托、记忆的载体和生命的标识。它们代表着作者在故乡度过的岁月,是他与故乡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见证了他的成长和生命的历程。

2.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消逝的思考

-找出文中体现时光流逝和生命消逝的语句,如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分析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