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二)
主讲人:李俊波
散热
在环境温度为21℃时人体散热
方式及其所占比例
散热方式百分数(%)
辐射传导对流70
皮肤水分蒸发27
呼吸2
尿、粪1
散热的调节反应
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
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受温度差影响
*炎热环境:
交感N紧张性??皮肤小A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温度差??散热?
皮肤血流量??汗腺提供水分
*寒冷环境:
交感N紧张性??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散热?
*环境适中:
皮肤血管口径适中?皮肤温度适中?体热平衡
出汗及其调节
汗腺是单管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受交感神经胆
碱能纤维支配。
发汗反射:
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出汗中枢(下丘脑)?
传出神经?汗腺?出汗
体温的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
肤血液、出汗、战栗及改变代谢率等生理反应,维持产
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精神性出汗中枢在大脑皮层运动前区汗液主要见于
手掌、足跖、腋窝等处。它在体温调节中不具任何意义。
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
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对前者的补充。
体温的调节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通过许多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生理
功能,相互协调,达到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而实现的。
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1)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
(2)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
皮温≈30℃时→冷觉感受器→冷觉
+
皮温≈35℃时→温觉感受器→温觉
(3)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
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体温的调节
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
(1)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
(2)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体温的调节
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分布较多的热敏神经元
和少量冷敏神经元。通过对PO/AH加温或冷却(局部脑温
变动0.1℃)的研究发现:
+
加温PO/AH→PO/AH的热敏N元→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
冷却PO/AH→PO/AH的冷敏N元→散热反应↓产热反应↑
说明:PO/AH中的某些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
作用:
a、感受局部脑温度刺激
b、将内外温度变化的信息会聚
c、直接对致热源、5-羟色胺、NE等发生反应
体温的调节
虽然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CNS中都存在调节体
温的中枢结构。
但从恒温动物脑的分段切除实验证明,只要保留下
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的完整,动物仍具有维持体温相
对恒定的能力。
体温的调节
除前述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加温或冷
却的研究说明:PO/AH中的某些温敏N元能感受局部脑
温的变化外;进一步研究还证明:PO/AH还能对中脑、
延髓、脊髓、皮肤等处传入的温度信息发生反应,以及
能直接对致热物质、5-HT、NE等物质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