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7.69 MB
总页数:5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6
总字数:约1.56千字
文档摘要

;;01;诊疗需求增加;临床表现;通过制定专家共识,明确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规范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02;;临床分型与亚型;;MINOCA相关CMVD;CABG相关CMVD;合并心肌肥厚的CMVD;03;;;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灌注压与血流量的关系;;在CMVD中,微血管壁可能发生重构,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这种重构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炎症、氧化应激等。;04;心肌标志物检测;充血性心肌速度阻力(HMR);;无创诊断技术;;05;;性别差异;呼吸困难通常伴随着运动而加剧,尤其是在快走或上坡时更为明显。;患者可能感到心跳加快、不规律或跳动有力,这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心律失常所致。;INOCA相关的CMVD

临床症状:具有慢性心肌缺血的症状,如劳力性胸痛。

心肌缺血证据: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或心肌核素扫描显示心肌缺血证据。

冠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冠状动脉壁不规则或管腔狭窄50%。

冠脉血流储备:多普勒超声检测的CFR减低(2.0)或CMR检测的MPRI减低(2.0)。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非心源性胸痛和其他心脏疾病,如变异性心绞痛、心肌病、心肌炎或心脏瓣膜病。;;;INOCA相关的CMVD;;;-性别差异;06;;对于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患者,给予抗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是首选。;通过阻断β受体,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作用机制;;;07;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未来的研究方向;共识的更新与完善;08;fontcolor=accent1strong疾病定义与分类/strong/font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急性和慢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共识将CMVD分为心肌缺血相关、心肌梗死相关、血运重建相关和非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相关四大类型,并细化为九个临床亚型。

fontcolor=accent1strong流行病学特征/strong/font

CMVD的发病率因疾病定义和诊断标准不同,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范围从10%至80%不等。INOCA(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此外,CMVD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也因随访终点和时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fontcolor=accent1strong发病机制/strong/font

CMV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冠状动脉血流调节机制的紊乱、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异常以及功能异常等多个方面。这些异常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影响心肌灌注,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共识推荐了多种评价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诊断技术,包括血管活性药物试验(如腺苷、双嘧达莫等)、无创性诊断技术(如经胸超声冠脉血流显像、心肌声学造影等)和有创性诊断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早期检出CMVD,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个体化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避免过度治疗。

多学科协作

CMVD的诊治涉及多个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外科、影像科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果。

患者教育与管理

应向患者普及CMVD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