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说明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概述气体交换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资料、观察模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气体交换的原理。
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人们在运动后呼吸急促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加深?
-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肺是如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与血液进行交换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5分钟)
1.资料分析
-展示资料:平静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平静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体外。
-组织学生分析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
-肺内气压的变化与气体进出肺有什么关系?
2.模拟实验
-教师演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用玻璃钟罩模拟胸廓,橡皮膜模拟膈肌,气球模拟肺,吸管模拟气管。通过向上或向下拉动橡皮膜,观察钟罩内气球的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向上拉动橡皮膜时,气球缩小;向下拉动橡皮膜时,气球扩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这是吸气过程;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体外,这是呼气过程。
3.归纳总结
-结合资料分析和模拟实验,总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体外。
-强调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动力来自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20分钟)
1.观察思考
-展示肺泡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肺泡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提问学生:肺泡的这些特点与气体交换有什么关系?
2.动画演示
-播放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动画视频,直观展示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
-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思考以下问题:
-气体交换的方向是怎样的?
-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
3.分析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气体交换的原理,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气体的浓度差等方面进行分析。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就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进一步分析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中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以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
4.归纳总结
-总结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强调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结果是使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知识梳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
-以表格形式呈现:
|气体交换部位|过程|原理|
|----|----|----|
|肺与外界|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