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保障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在本动物诊疗机构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所有人员和相关工作。
3.基本原则
动物诊疗机构应遵循依法执业、诚信服务、规范操作、科学管理的原则,确保动物诊疗活动合法、安全、有效。
二、机构与人员管理
1.机构设置与布局
-动物诊疗机构应具有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的固定场所,选址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远离居民区、学校、幼儿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场所内布局应合理,分为诊疗区、隔离区、药房、手术室、化验室等不同功能区域,各区域应相对独立,防止交叉感染。
-诊疗区应宽敞明亮、通风良好,配备必要的诊疗设备和设施,如诊断床、手术台、无影灯、显微镜、X光机等,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人员资质与培训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兽医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本机构注册登记。
-机构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内容包括动物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
-鼓励员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3.人员岗位职责
-机构负责人职责
-全面负责动物诊疗机构的管理工作,制定机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组织实施动物诊疗活动,确保诊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负责机构的人员、财务、物资等管理工作,保障机构正常运转。
-协调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处理机构内外的各类事务。
-执业兽医职责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开展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动物病情,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做好病历记录和档案管理工作,妥善保管动物诊疗资料。
-对疑难病症及时进行会诊或转诊,确保动物得到最佳治疗。
-助理执业兽医职责
-在执业兽医的指导下,协助开展动物诊疗工作。
-负责动物的保定、护理、给药等辅助工作。
-学习和掌握动物诊疗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护理人员职责
-负责动物的日常护理工作,包括清洁、喂食、饮水、观察动物状态等。
-协助执业兽医进行诊疗操作,如手术准备、器械消毒等。
-做好护理记录,及时向执业兽医反馈动物的护理情况。
-药房人员职责
-负责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和发放工作。
-严格按照药品管理规定,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准确调配处方药品,核对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信息,防止差错发生。
-做好药品库存管理,定期盘点,及时补充短缺药品。
-化验人员职责
-负责动物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和检验工作。
-操作化验设备,准确出具检验报告。
-做好化验室的清洁、消毒和设备维护工作,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管理人员职责
-负责人事管理工作,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等。
-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编制财务预算和决算,做好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
-负责物资设备管理工作,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
-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和保管各类文件、资料、病历等档案。
三、诊疗活动管理
1.诊疗流程规范
-动物主人携带动物前来就诊时,接待人员应热情接待,询问动物病史、症状等情况,并进行登记。
-执业兽医对动物进行详细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做出准确诊断。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向动物主人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征得同意后实施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密切观察动物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结束后,告知动物主人后续的护理注意事项,并做好回访工作,了解动物康复情况。
2.病历书写与管理
-执业兽医应认真书写病历,病历内容应包括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