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7—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智能建造水平评价评价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解释
评分值
智能勘察设计
(25分)
勘察
(5分)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和取样、工程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水文地质试验等环节,采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勘察等数据,并实时传输至勘察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勘察数据库,得2分。
勘察中采用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无人机摄影像技术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数字化技术,生成包含有空间信息的影像或实景三维模型,得2分。
勘察成果采用数字化交付,包括项目信息、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数据、勘探和取样数据、工程物探数据、原位测试数据、室内试验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岩土工程评价数据及与工程勘察相关的原始数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等,得1分。
应用软件
(6分)
采用自主可控的设计软件(自主开发的软件或在国产平台二次开发的软件),得2分。
使用软件进行建模或可视化查询,及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测,得2分。
设计过程中采用参数化设计、智能设计效率提升工具和插件,得2分。
辅助设计
(4分)
设计阶段采用智能辅助设计得0.5分;采用智能正向设计得1分。
采用AI技术辅助设计,得1分。
基于BIM模型完成专业间综合分析、管线优化、净距分析、智能化装配式拆分深化等工作,形成相关报告,得0.5分。
设计阶段BIM模型可辅助概算、预算清单量的提取,实现设计算量一体化应用,得0.5分。
智能勘察设计
(25分)
辅助设计
(4分)
基于BIM模型进行碳排放测算性能分析,得0.5分。
设计阶段通过BIM模型,进行可视化漫游或VR沉浸式查看,得0.5分。
一体化设计(5分)
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自控、机械、通信信号、站场、道路、线路、桥梁、园林、环保等实现一体化集成设计提供多专业综合图,指导后续生产施工,得3分。
设计阶段前置考虑施工措施、施工工序或各节点构造反映到设计成果中,得2分。
设计协同
管理
(5分)
采用AI自动化审查平台或插件,对设计成果进行设计规范、国家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方面智能内部校审,每项得1分,最高3分。
设计图纸可以实现全参与方在线协同管理、在线审图,且可提供过程资料予以作证,可实现基于BIM的设计变更协同管理和方案优化,得2分。
智能生产
(25分)
设备
(7分)
构件智造工厂生产设备使用智能化系统进行自动或半自动控制:混凝土搅拌加工设备系统、轨道运输上料系统、自动布料振捣系统、自动拉毛设备、自动养护系统,得5分。
采用智能堆场装备,自动码垛机或自动吊板码垛设备或构件专用自装卸运输车,得2分。
编码
(7分)
建立部品部件的分类编码体系,基于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标识技术,对部品部件进行编码,编码信息可流通、可共享、可附加,得2分;
生产执行系统:工厂进行生产全过程管控,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件,生产痕迹全过程可追溯,生产计划、生产信息及生产报表可自动生成,每种成品采用该系统得1分,最高得5分。
生产管理
(5分)
智能生产企业应采用智能质检设备对部品部件自动测量,得1分。
通过与生产BIM模型比对,自动生成质检结果,得1分。
采用物流管理系统,支持部品部件的仓储和运输管理,得3分。
生产协同
管理
(6分)
可实现多方联动的生产计划协同、物流追踪、质量追溯和交付标准协同,达到一项得2分,每增加一项得2分,最高6分。
智能装备施工(20分)
数字化
施工深化
(5分)
建立施工临建模型,包括:便道、项目驻地、构件预制场、钢筋加工场、材料堆场、搅拌站、施工围挡等内容,每一项得1分,最高2分。
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组织方案模拟分析和优化,包括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施工顺序模拟和优化、施工进度模拟、资源配置优化、专项施工方案比选等,每一项得1分,最高2分。
采用智能建造装备人机协同施工工艺,对装备使用的前置条件、施工路径、专项节点等内容进行模拟分析,完成其中一项,得1分。
前期工程智能施工装备
(5分)
采用倾斜摄影、激光测距、无人机等设备辅助进行测量,每一项得1分,最高2分。
采用智能节水喷淋系统、智能节电灯光系统、智能物探作业系统等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设施,每一项得1分,最高2分。
将智能监测和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设施进行联动,对现场临时工程进行智能化改造,比如样板区智能讲解,安全体验区智能提示等,得1分。
土建工程智能施工装备
(5分)
采用可视化、参数化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得1分。
对基坑、边坡的自适应力、变形和控制力、混凝土温度、地下水位等进行自动化监测,得1分。
灌注桩钢筋笼、地下连续墙钢筋实现现场智能化加工,水泥搅拌桩、注浆地基处理等实现施工自动控制和记录,得1分。
主要工序采用其他智能化加工、检测、监测、设备等,每一项得1分,最高2分。
设施工程智能施工装备(5分)
运用三维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