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景观环境规划概述;;(一)可持续景观规划术语;;(二)可持续景观规划的意义
提高雨水下渗率,将雨洪蓄滞存储,补充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产生的污染,有利于水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减小洪峰流量,延迟洪峰出现时间;增加城市水面面积率、绿地率,丰富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廊道,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景观环境规划原则;(二)增加场地渗透
城市化造成了湿地、森林等植被覆盖的减少和土壤腐殖质的流失。这些自然生境要素是构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它们减缓、分散、渗透雨水径流,保持流域水文功能的稳定。;;;一、公共开放空间;;(一)公共开放空间的一般策略
公共开放空间的一般策略为保护性开发,利用保护性开发技术保护自然植被、敏感性生境与开放空间。;(二)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规划形式
1.雨水处理公园
这种形式是将雨洪管理作为一种生态服务引入城市公园。;;;;为了维持大面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灌溉用水,雨水收集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方案。在城市环境中,不透水地表产生的径流可以在雨水处理网络中收集、过滤并储存起来用于灌溉,在使用时,可以用风车或电泵抽送至整个灌溉系统中。;3.绿色生态廊道
绿色生态廊道是开放空间系统中一种基本的连接组织,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使未充分开发的城市地区回归自然。;作为重要的规划工具,绿色生态廊道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的优势非常突出。尽管开放空间网络在本地能很好地发挥功能,但流域间的协调对全面的生态可持续开发仍十分重要。;绿色生态廊道除了成为农田与游径的围护外,最常见的功能是用作河岸缓冲带。河流廊道是重要的水陆生态交错区,能提供独特的生境,对维持溪流与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十分重要。;;;(二)场地绿化设计
场地绿化首先要减少不透水地面。因为在不透水地面,雨水无法向下传输,与接触面上的污染物混合就形成了污染径流。增加透水表面,加强雨水渗透,则可以防止污染转移。;(三)场地节点设计
场地节点设计同样需要运用可持续景观规划理念,如停车场可以设计生态滞留池,既满足停车需求,又能提升生态服务能力。;;三、道路系统;;(一)绿色街道
为了确保雨水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高效性,进行绿色街道建设时要考虑绿色街道设施与原有城市街道以及雨水管道设施的连通设计。;(二)生态林荫道
生态林荫道是将公共优先区域的长条状地块改造成绿色基础设施,路面径流由路缘石导流进入植被绿化带。降低绿化带标高,将其改造为生态植草沟,可同时起到渗透与传输的作用,沟内的坡、坝或者树岛还能降低径流速率。;(三)公园道路
公园道路是将多种市政功能整合到公园道路景观中,结合环境、社交与建筑功能形成独特的交通体系。融合绿色廊道、人行小道功能的公园道路,适宜不同的交通方式和不同的通行速度,既兼顾多方利益,又提高通行质量。;四、绿色建筑;;;;(三)雨水收集
根据所造蓄水池的不同,雨水收集可提供3种基本的生态服务:;利用屋檐或滴水檐将雨水导入可减缓或分散雨水径流的设施中。将收集雨水的水簸箕与砾石洼地串联起来,可以使雨水径流水平分散到地面可持续发展设施系统中。;;一、水流控制与排放;;;在路缘石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中,径流被均匀地分散到相邻的雨水处理设施中,通过路缘石开口或降低标高,雨水被尽可能地滞留下来。;;;(二)人工湿地净化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两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可以储存在蓄水池中,用于灌溉等回用。;(三)生态洼地净化
生态洼地是生态滞留池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利用洼地内植物的修复作用来减轻生态的污染。它是一种开放式的由植物缓坡组成的用于处理和传输雨水径流的沟渠。;;(一)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在设计中多数采用透水性较差的材料,导致雨水渗透性差。如今,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是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三)绿色建筑
除了地面,屋顶和屋面的雨水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储蓄或下渗。;;(一)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木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通过雨水滞留下渗用于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五、存储;;(二)地下调蓄分流
地下调蓄分流的作用是在雨水进入排水管网之前滞留雨水径流。地下调蓄分流将储存的雨水缓慢地排放到低影响开发网络中,如果滞留池底部土壤渗透性强,雨水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