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应急预案
?一、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应对能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编制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在固体废物(危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过程中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环境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强化源头预防,做好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本单位统一领导下,按照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
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应对合力。
4.科学处置,规范有序:采用科学的应急处置技术和方法,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进行。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指挥中心
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2应急指挥中心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制定和修订本单位固体废物(危废)应急预案。
2.负责指挥和协调本单位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下达应急处置指令,组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3.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请求支援。
4.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3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及职责
1.组长:全面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指挥和决策,协调各方面资源,下达应急处置指令。
2.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协调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工作。
3.成员:
-安全环保部门: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信息,提出应急处置建议;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负责现场环境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生产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组织调配救援物资和设备;负责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故扩大。
-物资供应部门: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和管理,确保应急物资及时、足额供应。
-财务部门:负责保障应急处置所需的经费,做好经费的预算、核算和监督管理工作。
-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应急救援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包括人员的饮食、住宿、交通等;负责对外联络和信息发布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
3.1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危废)管理制度,加强对固体废物(危废)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因操作不当引发突发环境事件。
3.定期对固体废物(危废)贮存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对运输车辆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运输安全。
4.开展环境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降低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预警机制
1.预警分级:根据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将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蓝色预警:预计可能发生一般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黄色预警:预计可能发生较大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事件已经发生,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橙色预警:预计可能发生重大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事件已经发生,事态正在蔓延,可能造成重大危害。
-红色预警:预计可能发生特别重大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事件已经发生,事态极其严重,可能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2.预警发布:安全环保部门负责收集、分析和判断环境信息,当发现可能发生固体废物(危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立即进行预警研判,并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应急指挥中心根据预警级别,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各部门和单位采取相应的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