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docx
文件大小:39.97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6
总字数:约3.48千字
文档摘要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其主要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方面,并能举例说明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其分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分析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对比北方地区与其他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地形和气候特征。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北方地区气候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展现北方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视频,如广袤的平原、起伏的山脉、冬季的雪景、热闹的四合院等,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场景是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你们对北方地区还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北方地区的认识。

2.展示北方地区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的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5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行政区划图,提问: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它大致位于哪些山脉、河流以北?让学生自主找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在图上标注出来。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2.自然特征

-地形(8分钟)

-展示北方地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及分布特点。

-提问: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结合地形剖面图,进一步分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北方地区的地形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如平原地形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发展种植业;山区则有利于发展林业、畜牧业等)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气候(12分钟)

-展示北方地区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提问:北方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图并回答,教师总结: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进一步分析北方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气温来看,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从降水来看,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且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冬季寒冷,人们需要穿厚棉衣;夏季降水集中,易发生洪涝灾害;降水季节变化大,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等)

-展示北方地区冬季雪景和夏季暴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河流(5分钟)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如黄河、海河、辽河等。

-提问:这些河流的水文特征有哪些?它们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北方地区河流流量较小,汛期较短,冬季有结冰期。河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水源,但由于流量不稳定,也容易带来旱涝灾害。

(三)北方地区的农业(15分钟)

1.农业发展条件(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思考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不利条件:降水较少,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