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藏果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小松鼠藏果实》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用活泼、生动的声音演唱歌曲;能识别并运用简单的音乐符号,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表现歌曲的节奏特点;借助音乐欣赏和分析,熟悉不同乐器在表现小松鼠藏果实情境时的独特音效。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哼唱、分析、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完成歌曲演唱、音乐短剧表演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歌曲情境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如改编歌词、创编节奏等,增强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动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环保意识;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熟练掌握《小松鼠藏果实》的演唱,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用恰当的情感和声音表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描绘的小松鼠藏果实的情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小松鼠对生存的智慧和对未来的期待等情感,并用歌声准确表达;能够运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展现独特的创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知识和相关的动物习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欣赏法:播放歌曲音频、动画视频以及不同乐器演奏的片段,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音乐。
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演奏乐器,展示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节奏把握,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范例。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歌曲的情感、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练习法:安排学生进行多次演唱练习、节奏练习和创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准备
人教版音乐教材相关内容。
《小松鼠藏果实》的音频、动画视频。
松鼠、松果等道具,用于音乐短剧表演。
乐器模型,如木鱼、沙锤等,帮助学生感受节奏。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一段森林的音效,提问学生:“同学们,听!这是哪里的声音?在这片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它特别喜欢在秋天收集果实,你们能猜到它是谁吗?”引导学生猜出小松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歌曲学习:播放《小松鼠藏果实》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提问学生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如“这首歌曲让你觉得小松鼠藏果实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次播放歌曲,教师跟随音乐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小松鼠藏果实的情景,如模仿松鼠跳跃、藏松果等动作,引导学生跟着一起做,增强对歌曲的理解。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旋律线,强调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起伏。逐句教唱学生,比如“小松鼠,真勤劳,蹦蹦跳跳把果找”这句,重点指导“蹦蹦跳跳”的节奏把握,让学生感受八分音符的活泼。学生跟着教师的钢琴伴奏,一句一句地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节奏和音准问题。当学生基本掌握歌词和旋律后,分组练习演唱,小组内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音乐知识讲解:结合歌曲,介绍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如四分音符(X)、八分音符(XX),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音符的时值和节奏特点。在黑板上写出歌曲中的一些节奏型,如“XX|XXX|”,让学生用拍手、拍腿、跺脚等身体动作来表现,加强对节奏的理解和记忆。
音乐欣赏与分析: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小松鼠藏果实》片段,如钢琴、小提琴、木琴等,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感受乐器在表现小松鼠藏果实情境时的独特表现力。提问学生:“哪种乐器的声音让你觉得最像小松鼠在欢快地跳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歌曲的结构,如前奏、主歌、副歌等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每部分在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小组活动与创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松鼠、松果等道具,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个简单的音乐短剧,表现小松鼠藏果实的过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可以加入对话、旁白等元素。小组进行排练,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编的音乐短剧,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并给予评价,教师总结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进行简单的歌词改编,如改变小松鼠藏的果实种类,或者描述小松鼠藏果实时的有趣经历。小组内共同创作,互相交流和完善改编的歌词。每组推选代表展示改编后的歌词,全班一起演唱新歌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歌曲演唱、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小组创作等方面。再次强调小松鼠藏果实这一行为所展现的生存智慧和对大自然的适应,以及通过音乐表现这一情境的魅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有趣的音乐作品,尝试用音乐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想法。
六、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及时给予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