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艺术表现: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如色彩、线条、形状等,展现春天的美。
2.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和艺术作品,提高对美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3.创意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
4.文化理解:使学生了解春天在不同文化和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春天的景象,感受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并指导学生运用点、线、面等元素创作表现春天的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感受,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表现手法,提高创作能力。)
2.难点
启发学生在创作中恰当运用色彩和构图,突出春天的主题和氛围。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思维较为具象,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敢于突破常规,发挥创意。让学生初步了解色彩和构图的知识,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实践操作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歌曲视频和展示图片。
2.绘画工具,如马克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画纸、卡纸等。
3.春天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包括春天的自然风光、梵高的《盛开的桃花》《万春集庆图》等艺术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视频《春天在哪里》,让学生边听边看,感受欢快的节奏和春天的氛围。
2.提问:从歌曲中听到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春天的元素。)
(二)新授
1.望春天
从古诗中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红杏枝头春意闹、拂堤杨柳醉春烟、春江水暖鸭先知,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春天到来的时候有哪些动物和植物在提前盼望。
赏春天
①展示梵高的《盛开的杏花》,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杏花的形状、颜色和笔触,感受画家所表达的春天的活力和情感。介绍梵高的绘画风格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色彩运用:以蓝色天空为背景,与白色杏花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宁静而清新的氛围,同时,乳黄色、淡粉色的点缀,使画面更加柔和、细腻、丰富。
笔触表现:笔触细腻柔和,与他以往热情、狂放的风格不同。通过细腻的笔触,梵高将光影在花瓣上的细微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花瓣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构图方式:树木由下至上倾斜,花枝连接自然流畅,呈现出安定向上的视觉动势,引导观者视线由下至上游走,最终聚焦在盛开的杏花上,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情感表达与象征意义:这幅画饱含着梵高对侄子诞生的喜悦之情和深深祝福,杏花作为春天最早盛开的花朵之一,象征着生命的觉醒与希望,代表着新生和美好的未来,体现了梵高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温情以及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②展示《万春集庆图》,和学生一起观察图中的人物活动、建筑、花卉等元素,讨论古人是如何庆祝春天的,感受传统文化中对春天的重视。
技法运用:董诰运用精湛的青绿设色技法,色彩鲜艳而不失典雅,将春天的绚丽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水、树木、人物等细节,使画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构图布局:每幅画面都精心构图,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如在描绘山水时,采用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透视方法,使群山起伏、错落有致;在表现田园风光时,合理安排农田、村舍、溪流等元素,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风格特点: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又融入了董诰个人的艺术风格,笔力清劲,秀雅绝尘。既展现了皇家的富贵气象,又不失自然山水的清新之美。
文化内涵:在古代,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也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董诰绘制的《万春集庆图》,通过描绘各种春景,歌颂了当时社会的太平盛世,表达了对嘉庆皇帝的歌颂和对国家繁荣稳定的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欣赏著名画作和传统绘画,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感受不同风格作品中春天的美,同时了解艺术文化。)
找春天
展示各种春天花卉的图片,如桃花、杏花、梨花、油菜花、玉兰花等,让学生找一找并说出春天开放的花儿有哪些。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花卉的颜色,如粉色、白色、黄色等,感受春天色彩的丰富多样。
提问:除了花儿,春天还有哪些独特的色彩?让学生回忆春天里其他景物的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春天的花卉和色彩,丰富对春天的感知。)
叶子大变身
优作赏析:带学生欣赏其他优秀学生的作品,分析点线面的使用方法。
教师示范
教师播放示范视频并讲解绘画的步骤和要点,如先画轮廓再添加细节,色彩的选择和搭配等。
(设计意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点、线、面表现春天的景物,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意实践
1.布置任务:用点、线、面的形式画出你喜欢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