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为主题,结合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的知识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设计思路围绕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分析等方面展开,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科学探究素养,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2)化学实验技能素养,强化学生正确使用化学仪器和操作实验的基本技能;3)社会责任感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绿色化学意识。通过学习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包括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此外,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包括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保持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实验活动。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化学现象。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通过实验和直观观察来学习,同时也愿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本节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或发生意外。此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可能会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学生还需要克服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在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实验中。此外,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过程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转化规律。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投影仪、实验台、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胶头滴管、硫磺、氢氧化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碘酒、石蕊试纸、pH试纸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在线交流。
3.信息化资源:化学实验视频、相关化学知识动画、在线实验操作指南等。
4.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课堂提问、思维导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纪录片片段,特别是关于硫磺燃烧导致酸雨形成的场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硫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价态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简短回顾硫的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强调化合价变化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2.详细讲解硫的氧化还原性质,展示硫的化合价变化及其在不同价态物质间的转化。
3.通过PPT展示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典型反应方程式,如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等。
4.结合实验现象,解释不同价态含硫物质在反应中的角色和转化过程。
三、实验演示(10分钟)
1.演示硫磺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火焰颜色、生成物等。
2.演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演示亚硫酸盐与氧化剂反应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和沉淀的形成。
四、学生分组实验(15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包括硫磺燃烧、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亚硫酸盐与氧化剂反应等。
2.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五、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题和简答题。
2.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六、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二氧化硫能够导致酸雨?”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可能的解释。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何减少硫磺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4.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
八、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
3.提出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完毕,总用时不超过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