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地理下册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地理下册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发展情况。具体内容包括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势特点、气候类型、农业类型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和农业发展条件。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认识青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
2.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难点:
1.理解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分析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地图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运用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探究高寒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如作物种植、畜牧业发展等。
3.结合实际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农业的优势和挑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最新版《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青藏高原地形图、气候分布图、农业景观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以及相关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气温计等,用于课堂互动和演示。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展示青藏高原的美丽风光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形、气候等知识点,为学习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
a.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介绍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面积、海拔等基本概况。
b.地形地貌:讲解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如高原、山脉、盆地等,以及它们对气候、农业的影响。
c.气候特点:介绍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特点,如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等。
d.农业发展:分析青藏地区农业的类型、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优势。
2.举例说明:
a.以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例,讲解其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b.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互动探究:
a.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b.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青藏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
三、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
a.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青藏高原地形图、气候分布图。
b.让学生分析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提出自己的建议。
2.教师指导:
a.指导学生完成绘图任务,确保绘图准确。
b.针对学生的建议,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2.强调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让学生收集有关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
2.鼓励学生关注青藏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六、板书设计
1.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
3.气候特点
4.农业发展
5.优势与挑战
七、教学反思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和帮助。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理素养。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a.《青藏高原的自然之谜》:介绍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b.《青藏高原的农业发展》:探讨青藏地区农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c.《走进西藏》:通过真实的摄影作品和文字描述,展示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a.学生可以阅读拓展阅读材料,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b.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更多关于青藏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c.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如“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青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等。
d.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当地的农业基地、与当地农民交流等,了解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拓展知识点:
a.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包括高原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b.青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