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第PAGE15页,共NUMPAGES15页
2025年四川省绵阳市普明中学校高2025届(高三)二模考试
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第I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第II卷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比殷商甲骨文的“德”字,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符。古人认为心是思考和指导人行动的器官,加入了“心”符的“德”字,将人的行为和思想联系了起来。在殷商甲骨文中,“德”字既不常见,也不突出;而在西周金文中,“德”字成为一个突出的概念。“德”字的变化反映了西周()
A.医学知识进一步发展B.宗法制度的实施
C.对“德”的理性思考D.儒家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加入了“心'符的德”字,将人的行为和思想联系了起来”可知,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符,意味着周人对“德”带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色彩,C项正确“德”字的变化反映了西周对“德”的理性思考,材料并未提及医学,排除A项,“德”字的变化反映了西周对“德”的理性思考,宗法制度的实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汉武之时,朝廷兼有河西之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至宣帝时,置都护以主西域军政诸事。东汉时,班超父子经营西域。上述举措()
A.便于佛教传入中原地区B.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解决了两汉的西北边患D.实现了对西域的郡县制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使得汉朝对河西走廊地区实现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强化了中央政权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之后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政诸事,东汉班超父子经营西域等举措都不断加强了中原政权与西域地区的联系。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西域的稳定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西汉初期,佛教已经在印度的西北盛行,并继续向中亚地区传播,最终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A项正确;B项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就已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B项;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宣帝设置都护、班超父子经营西域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北的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威胁,但并不能说解决了两汉的西北边患。东汉后期以及魏晋时期,随着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的强盛,中原政权不再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边疆仍然不断受到来自少数民族的侵扰,说明西北边患依然存在,排除C项;自汉宣帝以来设置的是西域都护府,不是郡县,班超经营西域时推行过因俗而治的政策,不同于郡县制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3.汉代早期坞堡的作用单一、是为保护民众和军队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场所。到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堡出现变化,一是北方地区坞堡逐渐壮大,二是坞堡逐渐移植民间,成为一个集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单位。这一变化缘于()
A.边境危机的解除B.社会环境的变化
C.豪强大族的崛起D.庄园经济的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到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代早期坞堡主要是军事防御场所,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堡逐渐壮大并移植民间,成为集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单位。据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坞堡的壮大和多功能化是为了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保障坞堡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魏晋十六国时期边境危机并未解除,且边境危机与坞堡多功能化的关系不大,排除A项“豪强大族的崛起”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坞堡功能的变化”有一定关联,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庄园经济的兴盛”不是坞堡功能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