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2章第2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2章第2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本节课主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包括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定义、特点、举例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认识到学习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社会责任。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比较,建立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生命观念;通过分析案例,发展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比较法;通过实验探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认识到动物行为对生存的意义,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生物课程之前,已经对生物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然而,对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与联系,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界和生物现象充满好奇心,对动物行为的学习通常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观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概念;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理论学习和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理解两种行为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学习行为中模仿和条件反射的复杂性;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物现象相结合,理解这些行为在生物生存和进化中的作用;三是实验操作技能的不足,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学生可能对学习行为中的社会学习理论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动物行为图片、行为发展过程的动画等,以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准备用于演示和实验的动物行为模型、观察工具等,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安全操作。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有趣行为视频,如鸟类筑巢、蜜蜂采蜜等,提问学生:“这些行为是动物天生就会的吗?为什么有的动物会飞,而有的动物会游泳?”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生物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够进行呼吸、排出废物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讲解先天性行为的定义,包括其产生的原因、特点等,然后讲解学习行为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蜘蛛结网、鹦鹉学舌等,帮助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分享动物行为对生存的意义,以及学习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教学活动(约50分钟)
-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动物的行为,如老鼠迷宫实验、猫的追捕实验等,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动物,模拟动物的行为,加深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理解。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涉及本节课的知识点,如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及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6.作业布置(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完成课后练习题,以及写一篇关于动物行为的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详细安排如下:
**导入阶段(5分钟)**
-展示动物行为视频,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
**新课呈现阶段(30分钟)**
-讲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例说明两种行为的区别。
**教学活动阶段(5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动物行为。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动物行为。
**巩固练习阶段(2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总结阶段(10分钟)**
-总结重点内容,强调两种行为的区别及重要性。
**作业布置阶段(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和写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