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种子植物》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种子植物》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种子植物》。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在学生已掌握的植物分类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种子植物的特点和分类。教材中列举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呼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植物多样性和进化。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生物学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种子植物的结构和分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结构特征
详细:重点讲解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例如,被子植物果实内的种子包被有果皮,而裸子植物的种子则直接暴露在果实外面。
-重点二:种子植物的分类依据
详细:强调种子植物分类的依据是生殖细胞的不同,例如,根据种子内胚珠的有无将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细微差别
详细:难点在于区分两种植物在外观上可能不易察觉的差异,如被子植物的花部结构通常有花瓣、雄蕊和雌蕊,而裸子植物的花通常简化为雌蕊和雄球花。
-难点二: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过程
详细:难点在于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包括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以及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辅助讲解。
-难点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详细:难点在于使学生理解种子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保护,这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的实际体验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种子植物》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种子植物图片、生长过程图表、分类图解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种子植物样本、放大镜、显微镜等实验器材,以便进行观察和比较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环境整洁、安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各种种子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繁殖的吗?”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植物的分类知识,如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区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种子植物的结构特征、分类依据、生殖方式等内容,强调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举例说明:以玉米、小麦、松树等常见种子植物为例,展示它们的果实和种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对比分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并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一道关于种子植物分类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巡视,及时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子植物的特点和分类依据。
-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种子植物资源。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种子植物资源分布和保护现状。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种子植物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种子植物的结构,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7.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知识点梳理
1.种子植物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种子植物是一类通过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特征:具有发达的输导组织,种子结构完整,包括胚乳和胚。
2.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
-根:主根发达,侧根分布广,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强。
-茎:木质部发达,支撑力强,输导水分和养分。
-叶:叶片较大,光合作用效率高,适应陆地生活。
-花:具有花被、雄蕊和雌蕊,是繁殖器官。
-果实:种子包被在果皮内,有利于种子的保护和传播。
3.裸子植物的结构特征
-根:主根发达,侧根较少,适应干旱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