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课《钱塘湖春行》。本课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通过描绘钱塘湖春天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诗人背景,理解诗歌主题;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识别常见的文言字词,理解基本的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对于唐代文学背景,学生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特点的掌握程度不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自然景观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较强的兴趣,能够通过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感受到诗歌的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诗歌中的具体描写来联想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注重对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象时可能遇到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比喻和象征。此外,对于古文的理解和翻译,学生可能因为词汇量不足或缺乏文言文阅读经验而感到吃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歌情感的表达把握不够准确,难以体会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纸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原文《钱塘湖春行》。
2.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教育平台。
3.信息化资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介绍、钱塘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古诗词鉴赏的电子课件。
4.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钱塘湖春日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有没有想说的?”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诗知识,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唐诗?它们有什么特点?”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钱塘湖春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以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举例说明:选取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等,分析其表达效果和情感。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如何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学生反馈: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作业布置(约10分钟)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如《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感受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模仿《钱塘湖春行》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详细内容如下:
(1)导入环节
-利用多媒体展示钱塘湖春日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你们觉得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有没有想说的?”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钱塘湖的春天美不胜收,诗人白居易也用他的笔触描绘了这样的美景。”
(2)新课呈现环节
-讲解《钱塘湖春行》的创作背景,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水面初平云脚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
-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手法在诗歌表达中的运用。
(3)巩固练习环节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朗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总结环节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学生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5)作业布置环节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如《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感受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模仿《钱塘湖春行》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诗歌背景资料:提供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钱塘湖历史:介绍钱塘湖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