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第2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同步说课稿沪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包括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气压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七年级所学的“生物与环境”章节相关,通过回顾已有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和谐共生关系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种类和作用。
2.实验设计及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难点:
1.理解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复杂的关系。
2.将实验现象与生物学原理相结合,进行科学的解释。
解决办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外界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具体影响。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生物学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生物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电脑、投影仪、实验操作手册。
2.课程平台:学校生物教学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料和互动交流。
3.信息化资源:人体生命活动与环境条件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4.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模型、图表、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长: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视频:《人体与环境》片段,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活状态。
2.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人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人体生命活动与环境条件有什么关系?
4.小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外界环境条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温度:讲解人体适宜的温度范围,以及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湿度:介绍湿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皮肤水分调节、呼吸系统功能等。
-气压:阐述气压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血液循环、呼吸系统功能等。
-光照:讲解光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生物钟调节、维生素D合成等。
(用时10分钟)
2.实验探究:
-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生物学原理的关系。
(用时10分钟)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练习题:设计关于外界环境条件对人体影响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2.讨论题:提出与外界环境条件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所学到的关于人体生命活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哪些生理变化?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总结外界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
3.教师提问:如何保持人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外界环境条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使人体生命活动得到更好的保障。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2.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
-温度:人体适宜的温度范围,温度过高或过低对人体的影响
-湿度:湿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皮肤水分调节、呼吸系统功能等
-气压:气压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血液循环、呼吸系统功能等
-光照:光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生物钟调节、维生素D合成等
3.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对某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