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七年级生物下册4.4.1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包括血液的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途径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人体血液循环”有关,通过复习和拓展,使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为后续学习人体免疫和疾病预防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血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
3.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应用能力,将血液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疾病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接触过人体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对心脏、血管等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血液的组成、各成分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等知识点可能了解较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能够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图片来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血液的微观结构可能难以理解,对于血液循环的复杂过程也可能感到困惑。此外,由于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学生可能会对某些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直观教学,通过实验和模型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包含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血液显微镜照片、血液循环动画等,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血液样本、显微镜、血液模型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安全操作。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实验操作台,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人体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通过视频中的案例,提出问题:“人体血液有什么作用?如果血液出现问题,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
3.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人体血液循环”知识,为学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血液的组成:介绍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以及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液的生理功能: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自的功能,以及血液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3.血液循环途径:通过血液循环图,讲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血液异常情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贫血、白血病等。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血液循环途径包括哪些?
-如何保持血液健康?
2.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实验演示:教师演示血液分离实验,展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2.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心得。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血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
3.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应用能力:将血液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疾病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血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查阅资料,了解血液疾病的相关知识。
-思考如何保持血液健康,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