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7.1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docx
文件大小:18.6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3-26
总字数:约3.34千字
文档摘要

7.1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7.1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通过结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道德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促进平等交流的价值观;3.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国家、民族的认识逐渐成熟,但同时也面临着价值观多元、信息获取渠道广泛的特点。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经验。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处理涉及多元文化、民族关系的问题时,可能存在思维定势和偏见。在素质方面,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但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在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尊重他人、平等相待的意识。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泛滥,学生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可能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影响其对民族团结的正确认识。

因此,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课将注重以下方面:首先,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良好习惯;最后,通过强化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1.多媒体教室

2.投影仪

3.白板或电子白板

4.录音笔

5.视频播放设备

课程平台:

1.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

信息化资源:

1.民族团结相关视频资料

2.民族文化介绍PPT

3.民族团结政策解读文章

教学手段:

1.案例分析

2.小组讨论

3.角色扮演

4.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如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背后的民族团结意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分享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7.1促进民族团结”。

2.讲授新知(20分钟)

-民族团结的概念与意义

-教师讲解民族团结的定义,强调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石。

-通过案例分析,如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典范,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的原则与途径

-教师介绍民族团结的原则,如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的原则。

-民族团结与个人责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民族团结中的责任,如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学生分享个人观点,教师总结并强调个人在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民族团结的案例,如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民族团结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民族团结互动,如跨民族友谊、化解民族矛盾等。

-学生分享扮演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原则和途径。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收集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撰写心得体会。

-设计一个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文化交流等。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原则和意义,知晓民族团结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能力提升

-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沟通协作和团队意识,增强了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3.态度转变

-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态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更加关注和关心民族团结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4.行为改变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