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主题,通过探究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以课本为基础,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及简单的化学反应,对金属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和观察现象。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倾向于直观操作和观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偏向于理论分析和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以下困难:(1)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2)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实验结果的分析;(3)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4)如何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认识。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金属化学性质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原理。
2.设计小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相关实验视频,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直观认识。
4.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金属为何能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何影响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金属制品的腐蚀防护,引出“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原理,结合实例如铁生锈、锌镀层保护等,帮助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如铁与氧气、铜与稀盐酸的反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与讨论:针对实验中的现象,提出疑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布置实验报告撰写、金属腐蚀防护方案设计等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金属腐蚀防护、金属资源利用等相关的拓展资源,如相关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