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咏史怀古诗鉴赏
2.教学年级和班级: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1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0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和欣赏能力。
2.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和体验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3.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咏史怀古诗中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有所了解。然而,针对咏史怀古诗这一特定主题,学生可能对相关历史背景、诗人生平及诗歌中的史实与情感表达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普遍对历史和文化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兴趣较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有的擅长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有的则更擅长挖掘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通过阅读理解诗歌,有的则偏好通过讨论和比较来深化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鉴赏咏史怀古诗时,可能会遇到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足、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此外,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复杂情感表达也可能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文言文表达感到陌生,这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语言支持和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苏教版必修1》教材,包含本节课所需阅读的咏史怀古诗。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诗人简介、诗歌分析图表,以及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准备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学内容和讨论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古代战争场面的历史画卷,引导学生思考:“这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古代战争在诗歌中是如何被表现的?”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典诗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鉴赏”。
-教师简要介绍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诗歌分析**:
1.教师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如《滕王阁序》,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诗人情感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历史背景介绍**:
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补充历史背景信息,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歌比较**:
1.教师选取几首不同诗人的咏史怀古诗,如《登鹳雀楼》、《滕王阁序》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表现手法,教师总结归纳。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首未标注作者和标题的咏史怀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猜测作者和诗歌标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纠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首咏史怀古诗,并撰写一篇鉴赏文章。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诗歌列表选择一首进行阅读和分析,教师对作业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如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将诗歌内容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分析。
2.能力提升方面: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能够从诗歌中捕捉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加强,能够快速把握诗歌的脉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对诗歌中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3.情感体验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咏史怀古诗,体验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悲欢离合,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能力。
4.文化素养方面: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背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