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1.1中国的疆域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1《中国的疆域》。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疆域的特点和意义,使学生对中国地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理解我国疆域的地理特征。
2.提升学生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增强对国家疆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活动,体验疆域划分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我国疆域的基本概念,包括领土、领海、领空等。
-明确我国疆域的四至点,即最北、最南、最西、最东的地理位置。
-掌握我国行政区划的层次和基本结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
2.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理解我国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陆地疆界、海洋疆域、行政区划的边界等。
-难以把握我国疆域内不同地理单元的分布特点和相互关系。
-理解我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历史和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解我国疆域的多样性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地图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中国疆域图、行政区划图、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地图展示区,准备分组讨论桌椅,以便学生互动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祖国,它的疆域是怎样的?你们能说出我们国家的四至点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疆域》。”
2.讲授新知(20分钟)
-我国疆域的基本概念:介绍领土、领海、领空等基本概念,通过地图展示我国疆域的四至点,强调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行政区划:讲解我国行政区划的层次和结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疆域的多样性:通过展示不同地理单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疆域的多样性和地理特征。
-疆域变迁与影响:分析我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如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理单元,如山脉、河流、湖泊等,讨论并总结其特点及对疆域的影响。
-小组代表汇报: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疆域的概念、行政区划、多样性及变迁等。
-强调学生应具备的地理素养,如空间思维、区域认知等。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个省份的地理特点,并撰写简要报告。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公园等,加深对疆域的认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我国疆域的基本概念,如领土、领海、领空等。
-学生能够说出我国疆域的四至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我国行政区划的层次和结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
2.能力提升: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能够通过地图分析疆域的分布和特点。
-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增强,能够理解不同地理单元的分布特点和相互关系。
-学生历史意识增强,能够认识到疆域变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思维品质: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分析疆域问题时,能够运用地理视角,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能够主动观察、记录,培养了实证探究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我国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学生在了解疆域变迁的过程中,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形成了良好的集体意识。
5.实践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通过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个省份的地理特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