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初中物理新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十二章第一节 走进微观教学课件2025春.pptx
文件大小:64.03 M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6
总字数:约2.38千字
文档摘要

沪科·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

状元成才路课堂教学展示本节要点能了解微观世界的大致尺度,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能体会物理学研究中建构模型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

状元成才路课堂教学展示新课导入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物质在不停地运动,并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

目前,人类的探索,也到达了距离我们1026m的宇宙深处。宇宙的尺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你了解物质的尺度吗?知识点1自然的尺度课堂教学展示进行新课

宏观物体的尺度上海中心大厦高度632m成年长颈鹿身高通常在4.5~6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10-19m的微观领域。微观物体的尺度人的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60~80μm人体细胞的直径大约是10~20μm病毒的直径通常在100nm左右

例1地球、太阳系、电子、原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A.太阳系、地球、电子、原子B.电子、原子、地球、太阳系C.太阳系、电子、原子、地球D.太阳系、地球、原子、电子D

知识点2探索物质的组成1.古人对物质组成的认识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这被称为“五行说”。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水、火、土、气组成,这被称为“四元素说”。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2.分子和原子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极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约前460-约前370)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论。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将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颗粒命名为“分子”。阿伏加德罗(A.Avogadro,1776-1856)

分子的体积很小:其直径通常以10-10m来度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亿倍显微镜下的水分子分子的数目巨大:1cm3的水中大约有3.34×1022个水分子。

随处存在的碳原子——铅笔芯中的石墨、闪闪发光的钻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净水器中的活性炭都含有碳原子。一个碳原子的半径约为7.7×10-11m,质量约为1.99×10-26kg。后来,人们又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

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电子显微镜(EM)等现代科学工具的发明,揭开了微观世界神秘的面纱,使我们能够观察到分子或原子。放大后硅表面的原子排列图像电子显微镜显微镜下的分子

例2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的体积很大B.分子是最小的粒子C.分子能用肉眼直接观察D.通常,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D

知识点3探索微观粒子1.人类探索粒子结构的历程19世纪初,人们已发现分子由原子构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水分子模型氖原子结构模型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比原子小的粒子。电子带负电,是原子的构成部分之一。它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观念。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电子则镶嵌其中,被称为“枣糕模型”。

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模型法

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随着科学探索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它们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构成的。

20世纪中叶起,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人类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Σ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直线重离子加速器

2.原子的结构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夸克不显电性带正电带负电带正电不带电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正电荷数和核外的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科学书屋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

例3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C.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构成的D.质子是人们最早发现的比原子更小的微粒D

课堂教学展示随堂练习1.在下列科学家中,对发现电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A.卢瑟福B.阿伏加德罗C.汤姆孙D.道尔顿C

2.下列对微观世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C.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