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生活琐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典型事例,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技巧,并进行小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先生严谨、谦逊、关爱他人等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鲁迅先生形象的写作手法。
-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情感,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2.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中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幅画像,你们能想到哪位伟大的文学家?引导学生回答出鲁迅先生。
2.请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的事迹或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和补充,引出课题《回忆鲁迅先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介绍作者萧红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多以东北农村为背景,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与挣扎。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2.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于1938年来到武汉,结识了鲁迅先生。在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中,萧红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鲁迅先生逝世后,萧红为了纪念他,写下了这些回忆性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生活琐事?
-从这些琐事中,你能感受到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本文通过作者与鲁迅先生交往的一些生活琐事,如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工作习惯等,展现了鲁迅先生严谨、谦逊、关爱他人、勤奋工作等形象特点。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1.分组研读课文,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赏析,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
-例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赏析:通过对鲁迅先生笑声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开朗乐观,一个率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赏析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3.总结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五)深入探究,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生活琐事来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的?请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严谨的治学态度
-事例: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分析:从鲁迅先生包书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做事认真、严谨,不容许有一丝马虎。
-谦逊的品质
-事例: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分析:鲁迅先生对待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不主观臆断,体现了他谦逊的品质。
-关爱他人
-事例: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