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中体育《跨栏》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跨栏》教学,提高学生跨栏技能,增强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提高跨栏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速度、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跨栏比赛。
4.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基本的田径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等,对运动的基本规则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跨栏这项技能,学生可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体育课普遍保持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在学习跨栏时,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具备较好的运动天赋和协调性,而部分学生可能在动作技巧上存在困难。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重复练习来提高技能。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跨栏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跨栏技术动作的准确性,需要学生在动作的节奏、时机和力量控制上有所突破;二是心理素质的考验,特别是在面对比赛压力时,如何保持冷静和自信;三是团队合作,如何在集体项目中发挥个人优势,与队友协同完成比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动作示范,讲解跨栏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跨栏运动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实践法:通过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跨栏技能。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跨栏动作要领。
2.实物示范:使用跨栏器材,进行现场动作示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游戏化教学:设计跨栏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奥运会跨栏比赛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跨栏运动的特点和技巧。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对跨栏运动的看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跨栏的基本技巧:起跑、起跳、过栏、下栏、冲刺等动作要领。
2.介绍跨栏运动的发展历程和规则。
3.分析跨栏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如速度、力量、协调性等。
(三)示范与讲解(10分钟)
1.教师进行跨栏动作示范,强调动作的节奏、时机和力量控制。
2.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四)巩固练习(15分钟)
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跨栏技术动作的练习。
2.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提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六)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针对跨栏动作的细节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教师示范: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动作示范。
(七)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跨栏运动对个人品质的锻炼,如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跨栏运动的精神,如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与同学互相帮助等。
(八)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跨栏运动的重要性和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过程设计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能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跨栏的基本技术动作,包括起跑、起跳、过栏、下栏和冲刺等,能够独立完成跨栏动作,并达到一定的速度和准确性。
2.身体素质提升:学生在练习跨栏的过程中,身体的速度、力量、耐力和协调性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运动水平。
3.团队合作意识:跨栏运动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配合,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心理素质增强:面对跨栏这项挑战性运动,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增强了心理素质。
5.安全意识提高:通过学习跨栏,学生了解了运动安全知识,学会了如何避免运动伤害,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6.运动兴趣激发: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跨栏运动的兴趣,为今后参与田径运动奠定了基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