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软件与音乐教学的智慧融合
很多时候,教师很难精准掌握全体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倾向于聚焦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特别是在音乐律动中,内向的学生往往是躲在后面的。这不禁引起笔者思考: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融入课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及时评价学生表现?随着HiTeach为代表的互动教学软件的兴起,教师找到了一个实现关注“全覆盖”的助手。它能够“覆盖”所有学生,即实时显示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覆盖”全过程,即每项学习任务都有数据辅助,帮助教师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能关注与评价每个学生,更能直观地监控整个教学流程。音乐教学也在教育技术的辅助下,由单一的唱跳转向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有了动态生成与积极发展的新样式。
一、学习互动教学软件,明确教学重点
HiTeach是学校教师做工作坊时了解的一款信息技术软件。它的即时反馈系统(IRS)、统计图、智慧挑人、计分板等功能都让笔者眼前一亮。为此,笔者对该软件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听辨音乐中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用动作、图示等做出恰当反应;能简单描述这些要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本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乐曲中音乐要素的改变,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基于太空漫步、三拍子律动带来的不同体验,感受A、B、A三个不同的音乐主题,从而引出再现二段体的音乐结构。如何在不同的音乐要素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如何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带来的音乐效果?如何借助教育技术感受歌曲结构?这些都是教师需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为此,教师借助互动教学软件开展有针对性、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探究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智慧融合之策。
二、借助互动教学软件,完善音乐课堂
课标指出,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类艺术实践。运用互动教学软件,笔者对《木星——欢乐使者》课程内容进行如下展示。
(一)学习主题a,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主题A由片段a、b、c组成,从登上太空、太空漫步到木星音乐会,请学生对各片段进行鉴赏聆听并律动。
1.欣赏片段a,深化音乐情感体验
这个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欣赏片段中所使用的乐器,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为后期自主创编奠定基础。这一环节也是本课的重难点,笔者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技术运用呈现如下(如图1)。
【教学片段1】聆听
教师由热门的火箭发射律动引出片段a,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初步感知主题,听完后“即问即答”。通过使用“即问即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出自己预测的答案,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消极等待一些活跃学生给出答案。这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在学生对木星产生好奇的同时,教师出示乐器组,并“页面推送”给学生。
师:听音乐,请连一连。
生:在计时器有限的时间内上传至“作品观摩”,并批改其他小组的作品,“飞递”告诉教师是否准确。
教师使用“通用笔”对作品进行批改,“回传”“飞递”要求全体学生做小老师,形成智慧教学流程闭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及作品观摩和展评的形式,通过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即时有效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和交互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片段2】演奏
在学生聆听完音乐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四大乐器组,再次欣赏片段a,并通过“页面推送”功能请学生作答。这时,教师可以使用计时器、作品观摩、计分板等模块,使学生全神贯注听课,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如图2)。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有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的要求。
为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小组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教师则运用“微影片”功能拍摄学生演奏的瞬间(如图3)。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主角。他们欣赏自己演奏的视频,专注力可大大提高。教师对学生专注的演奏即时“计分”鼓励,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还能让学生将求知状态从被动“要我学”变成主动“我要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轻松学得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2.表现片段b,提升音乐表现素养
音乐的表现是多样的。在音乐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积累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设计时,笔者制订了很多方案,最终想让学生体验、表现的片段b(课堂律动)也是教学重点。
【教学片段3】表现体验
技术“抢权”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引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太空漫步的表现过程。此环节的教学预设是,人人都需要参与到感知音乐、表达音乐的体验中来。为了避免教师主观意识的影响,在邀请学生体验展示环节,笔者运用“智慧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