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第17课《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说课稿川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秋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理解明清时期农民起义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李自成起义的领导艺术和斗争策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可能接触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如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等。然而,对于明清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尤其是李自成起义这一特定历史事件,学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较强,对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吸收知识,如阅读、讨论和观察。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故事和案例来理解历史,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逻辑分析和史料解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李自成起义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阶级矛盾的理解;二是对于李自成起义的领导艺术和战略战术的分析;三是对于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的思考。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主观性,需要引导他们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历史地图
-课程平台:学校历史课程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历史教学网站、在线历史资料库
-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如农民起义武器模型)、历史剧片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何会走向衰败。
2.提出问题: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李自成起义是如何爆发的?它对明朝有何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明朝末年社会背景(5分钟)
-讲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如土地兼并、赋税沉重、官场腐败等。
-分析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如自然灾害、社会不公等。
2.李自成起义的爆发(10分钟)
-介绍李自成的生平和起义背景。
-讲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包括起义军的发展壮大、攻占西安、建立政权等。
3.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10分钟)
-分析李自成起义对明朝的影响,如加速明朝的灭亡。
-讲解李自成起义对后世的影响,如启发农民起义的斗志。
4.李自成起义的领导艺术和斗争策略(5分钟)
-分析李自成起义的领导艺术,如善于团结群众、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讲解李自成起义的斗争策略,如联合其他起义军、争取民心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李自成起义的主要历史事件。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李自成起义的理解程度。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李自成起义对后世有哪些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扬李自成起义的斗争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
2.布置作业: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李自成起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教学双边互动。
知识点梳理
1.明朝末年社会背景
-土地兼并问题
-赋税沉重
-官场腐败
-自然灾害频发
2.李自成起义的爆发
-李自成的生平
-起义背景和原因
-起义军的发展壮大
-攻占西安
-建立政权
3.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
-加速明朝的灭亡
-对后世农民起义的启示
-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4.李自成起义的领导艺术和斗争策略
-团结群众
-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联合其他起义军
-争取民心
5.明清时期农民起义的特点
-反封建性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织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6.明清时期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推动社会变革
-促进社会进步
-对封建统治的冲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