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土地制度;一、古代的土地制度;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商鞅;材料一:《齐语》记载:“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二:《春秋·公羊转》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二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按土地好坏收税——客观上、实际上……
;一、古代的土地制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一、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
概况:东汉和唐朝: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进一步发展
影响:①使国家丧失赋税收入
②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③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④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⑤农民日益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买田置地,影响
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政府对策: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认识: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古代的土地制度;二、古代的土地经营;二、古代的土地经营;小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课堂检测;;练习;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6、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
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B、东晋经济迅速发展
C、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D、贫富分化严重
7、均田制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垦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8、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的积极作用是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
C、佃农获得实际利益,积极性提高
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9、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担。……古者税民??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食。
——《汉书·食货志》;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影响;3.土地兼并的影响;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10月-2010月-20Sunday,October11,2020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00:06:4700:06:4700:0610/11/202012:06:47AM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0月-2000:06:4700:06Oct-2011-Oct-20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00:06:47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