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说课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有了初步了解,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家国情怀和法治意识。通过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战役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可能缺乏对战争具体过程和战役细节的深入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普遍对历史有较强的兴趣,尤其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重大事件。他们在学习历史时,表现出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获取信息,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喜欢通过图表、地图等视觉材料来辅助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战争复杂性的把握,如何从战略层面理解战役的背景和意义;二是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解读,如何辨别历史资料中的事实与虚构;三是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如何将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问题相联系。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伤亡和牺牲感到不适,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
四、教学资源
-软件资源:历史教学软件、电子教材、互动式教学平台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历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信息化资源:人民解放战争相关历史图片、地图、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历史地图模型、PPT课件、历史人物雕塑模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局势。
2.提出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5分钟)
-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局势,如国共两党的矛盾、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等问题。
-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背景。
2.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15分钟)
-辽沈战役:介绍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淮海战役:介绍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平津战役:介绍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强调各战役的胜利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影响。
3.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5分钟)
-总结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如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新中国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2.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如何进行国家建设?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后作业(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的历史小论文。
2.学生明确作业要求,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设计总用时:45分钟
注意事项:
1.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知识点梳理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局势紧张,国共两党矛盾激化。
-国民政府腐败,民众生活困苦,民族矛盾尖锐。
2.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