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明清时期美术(2)
课时2课时(90min)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的书法
教学目标(2)了解明清时期的雕塑和其他工艺
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对宋元时期书法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的美术特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结合宋元时期美术特征对明清时期美术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考勤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教师】创设情景,并提出问题
《中国艺术暮年的保守与创新》
明清是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些类别走向衰落而另一些类别取得空前发展的时期。在
书法方面,明朝书法继承了宋元贴学的传统而蓬勃发展,呈现出集晋、唐、宋、元书法之大成的鼎盛局面。清
互动导入朝时期的书法,贴学书法与碑学书法各领风骚。此外,在工艺方面,如陶瓷、丝织、漆器等都在原有的技艺上
不断开发、创造,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
思考:
宋元时期的书法风格和明清时期的书法风格有何不同?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明清时期美术的相关知识
第七章明清时期美术
第三节书法
明清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来说,明朝初期书法较为刻板、缺乏艺术感,以沈度、沈粲为
代表。明中期的书法逐渐从僵硬的台阁体中解放出来,走向个性化发展的阶段,以祝允明的狂草、文徵明的行
传授新知书为代表的书法占据了主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朝时期的书法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了鼎盛。清初时期,王铎的行草奔放而显露章法,具有艺术觉醒的痕
迹。清朝中后期,碑学的兴起促进了篆隶书风采的短暂重现。清朝中期,封建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书法领域
严格奉行端正匀整的馆阁体,逐步刻板僵化。
纵观明清书法,虽受到了限制,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将书法艺术承前启后地传扬了下来。
【名词解释】
帖学是指研究法帖源流及书迹真伪等的一门学问,也指崇尚魏晋以下法帖的书法学派。所谓帖,是指写在
纸或丝织品上、篇幅较小的文字。为了供后人学习书法,一些人或机构首先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镌刻在石头或
木板上,然后再拓成墨本并装裱成卷成册,这些卷或册被称为刻帖或法帖(学习书法的范本)。
碑学是指研究碑刻源流、时代,鉴别碑刻拓本种类、年代、真伪和文字内容的学问,也指崇尚碑刻的书法
流派。
清朝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他把美丽、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朴、厚重、粗犷的碑刻归
入北派“碑学”。
一、明朝时期书法
(一)明初期书法
1、“三宋”
(1)宋克,字仲温,长洲人。
擅长:章草、楷、行和草书。
特点:他的章草笔画瘦劲挺拔;行、草书也吸收了章草的态势,体现出古朴雅致、遒劲的特点。宋璲,字
仲珩,工各体书法,大篆纯熟姿媚,小篆功力深厚,行书亦有气韵。
(2)宋广,字昌裔,河南南阳人。
擅长:行、草书。
特点:师法张旭、怀素,笔法遒劲、流畅,体势翩翩。
2、“二沈”
明永乐年间产生了台阁体,这是朝廷为考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而设计的一种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