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从军行》。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戍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从军行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穿金甲破楼兰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戍边战士的精神风貌。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理解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诗句意思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播放一段边疆战士戍守边疆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出广袤的沙漠、高耸的雪山、荒凉的边关以及战士们坚毅的身影。
-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些战士们守卫的是祖国的哪个地方吗?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引出古代戍边战士的话题。
2.展示古代边疆地图,指认一些重要的边关地点,如青海、玉门关等,让学生了解边疆地域的辽阔和戍边任务的艰巨。
-讲述:在古代,有许多诗人用诗歌描绘了戍边战士的生活和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王昌龄的《从军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风格雄浑豪放,充满了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他与岑参、高适、王之涣等诗人齐名,其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示王昌龄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介绍《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从军行》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这首诗描绘了唐朝西北边陲戍边将士们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他们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
-结合地图,向学生说明当时唐朝边疆面临吐蕃、突厥等外敌侵扰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5分钟)
1.教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认真倾听。
-教师范读: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
3.指名朗读
-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评价要点: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朗读是否通顺等。
-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读准、读顺古诗。
4.全班齐读
-让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气势。
(四)理解诗句,体会意境(15分钟)
1.逐句讲解诗句意思
-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
-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青海湖和雪山的地理位置。
-解释: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这里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略显压抑的边疆画面,长云暗等词渲染了战争环境的艰苦和紧张气氛。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讲解孤城遥望玉门关
-提问学生:孤城指的是什么地方?
-解释: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孤城在茫茫沙漠或雪山之中,显得格外孤独和渺小,突出了戍边战士所处环境的恶劣。
-让学生思考:战士们为什么会望向玉门关?
-引导学生理解战士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守卫边疆的责任感。
-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
-提问:从这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解释: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身经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