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原理。
-学会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以及选择培养基的原理。
-熟练运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和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并能正确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纤维素分解菌分离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原理和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
2.教学难点
-对选择培养基原理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的规范性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纤维素分解菌的相关知识、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2.演示法:通过示范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制备过程以及刚果红染色法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方法。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思路、结果分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1.展示一些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图片,如木材、棉花、秸秆等,提问学生: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被分解利用的?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讲解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让学生了解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介绍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C1酶和CX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原理
-解释选择培养基的概念: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说明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刚果红(CR)染料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实验操作讲解(20分钟)
1.土壤取样
-介绍纤维素分解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点,强调土壤是富含纤维素分解菌的重要来源。
-讲解从土壤中取样的方法: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如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等,用小铲子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10cm处的土壤中取样。将取到的土样装入信封,贴上标签,注明取样时间、地点、土壤类型等信息。
2.选择培养
-解释选择培养的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微生物。
-介绍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添加酵母膏、水解酪素、无机盐等成分,调节pH至7.0左右。
-演示选择培养基的制备过程:
-计算所需各种成分的用量,准确称取。
-将称好的纤维素粉、酵母膏、水解酪素等加入到适量的蒸馏水中,加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用1mol/L的NaOH或HCl调节培养基的pH至7.0。
-将培养基分装到三角瓶中,加棉塞,包扎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条件为121℃、15min。
-讲解选择培养的操作步骤:将土壤样品加入到装有选择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摇床上以150-180r/min的速度振荡培养1-2d,使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大量繁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