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北京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技术指导意见.docx
文件大小:41.3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3-26
总字数:约4.27千字
文档摘要

北京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技术指导意见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紧紧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实施,大力推进北京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北京平原地区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土壤类型、原有植被状况等,科学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做到适地适树。

2.生态优先原则

突出生态功能,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核心,优先选择生态效益显著的树种,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森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景观优美原则

注重造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将造林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打造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城市森林景观,提升城市的生态美感和宜居品质。

4.质量第一原则

严格执行造林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造林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苗木质量、整地质量、栽植质量等各个环节达到要求,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建设高质量的森林生态工程。

(三)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北京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在规划期内完成一定规模的造林绿化任务,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森林生态结构,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造林规划

(一)规划依据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结合北京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造林规划。

(二)规划范围

涵盖北京平原地区的各个区县,包括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等区域内适宜造林的地块。

(三)规划期限

根据造林工程的总体安排和实施进度,合理确定规划期限,一般为[X]年。

(四)规划内容

1.造林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生态功能需求、土地利用现状、交通区位等因素,确定不同区域的造林重点和布局,形成一心、多廊、多核、多点的造林空间格局。

一心即构建城市森林生态核心区,提升城市中心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多廊指依托河流、道路等构建生态廊道,增强生态连通性。

多核为建设多个森林生态核心斑块,发挥集聚效应。

多点是在城市周边、乡村等区域布局多个造林绿化点,形成点状分布的绿色空间。

2.造林面积与树种规划

根据规划目标,明确各年度的造林面积,并结合适地适树原则,确定主要造林树种及其比例。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抗逆性强的树种以及具有较高生态和景观价值的树种,如杨树、柳树、槐树、栾树、银杏、元宝枫、油松、侧柏等,适当搭配一些彩叶树种和花灌木,丰富森林景观色彩。

3.造林模式设计

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和造林目标,设计多样化的造林模式。例如,在河流两岸、道路两侧等区域,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带状造林模式;在城市公园、绿地等区域,采用乔灌搭配、花卉点缀的块状造林模式;在农田林网区域,采用规整的网格状造林模式等。同时,推广混交林造林模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三、造林技术

(一)造林地选择与整理

1.造林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交通便利且无严重环境污染的地块作为造林地。避免选择低洼易涝、盐碱化严重、石砾过多以及受工业污染等不适宜造林的地块。对于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瘠薄等问题的地块,应先进行相应的治理和改良。

2.造林地整理

造林前进行整地,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整地方式根据造林地实际情况和造林模式确定,一般包括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等。

全面整地适用于地势平坦、杂草较少的地块,通过深耕、耙地等措施,使土壤疏松平整。

带状整地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或带状造林区域,沿造林带进行整地,一般带宽[X]米左右,深度[X]厘米。

块状整地适用于分散的造林地块,以种植点为中心进行整地,块状大小根据苗木规格确定,一般为[X]平方米左右,深度[X]厘米。

(二)苗木选择与处理

1.苗木选择

选用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规格符合造林要求的苗木。优先选用本地培育的优质苗木,以提高苗木的适应性和成活率。苗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应根据造林设计要求进行选择,一般乔木苗木胸径应在[X]厘米以上,树高[X]米以上;灌木苗木地径应在[X]厘米以上,高度[X]厘米以上。

2.苗木处理

苗木起苗后应及时进行处理,防止苗木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