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自然,谢谢您(说课稿)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为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大自然,谢谢您”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通过观察大自然、收集资料、分享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设计环节包括:观察自然、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快乐。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提升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从细节中发现美。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生活技能。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分享与倾听。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描述自然现象和体验。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但知识体系较为零散,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多停留在表面。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大自然充满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广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需培养。学习风格上,学生多倾向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化教学来激发学习兴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
(3)在观察大自然时,学生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错过重要细节;
(4)对于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担忧。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风景图片、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放大镜、收集瓶、记录本等,用于学生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
2.提出问题:视频中的自然现象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怎么来的?
3.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给了我们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感谢大自然?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2.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3.介绍自然现象:讲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季节变化、天气现象等。
4.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观察记录:让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植物、动物,用记录本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分享观察心得。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你们观察到哪些自然现象?它们是怎么变化的?
2.引导学生回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保护大自然有哪些方法?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保护大自然的方法。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六、解决问题(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大自然,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出更多保护大自然的方法。
八、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环保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快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学生掌握了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方法,能够通过绘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了解了季节变化和天气现象的基本知识,能够简单解释自然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倾听、表达和分享,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